消費需求的萎靡不振,一直是中國經濟的痼疾之一。在新一輪通膨襲來之際,這一問題顯得更加突出了。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成長15.8%,較去年12月回落3.3個百分點,明顯低於市場預期。若以前兩個月CPI 4.9%來算,簡單剔除物價因素,實際的消費品零售增速爲10.9%,降至2008年1月以來最低。從宏觀上看,居高不下的通膨率增大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削減了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央行3月16日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當前的物價、利率以及收入水準下,今年一季度,有85.8%的城鎮居民傾向於儲蓄(其中,44.2%偏好「投資債券、股票、基金等」的變相儲蓄,41.6%偏好「儲蓄存款」),只有14.2%的傾向於「更多消費」,這是1999年調查以來的最低值。
從行業上看,房地產調控的收緊和汽車優惠政策的取消,也拖累了消費的成長。與房地產行業緊密相關的裝修、傢俱、家電等消費品銷售增速明顯下降。數據顯示,今年1-2月,建築及裝潢材料零售同比成長20.8%,增速比去年12月下降17個百分點;傢俱零售同比成長20.4%,增速比去年12月下降1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零售的同比增速與去年12月相比更是下降近半,僅爲17.9%。汽車行業方面,2009年以來推出的三大優惠政策——汽車下鄉、汽車以舊換新、購置稅減免優惠——已經取消。這三大政策刺激了二三線市場的需求爆發,而這種需求爆發支撐了2009年、2010年兩年汽車市場的快速成長。考慮到這三大政策的退出以及2011年複雜的國際市場,預計2011年的汽車市場增速將下滑至10%左右。而新能源汽車方面的優惠政策雖然還在持續,但是對市場的刺激作用有限。
在此情況下,如果放鬆樓市調控,並推出新的汽車消費優惠政策,是否就能有效刺激內需呢?這樣做在短期也許有一定效果,但從更長的時間跨度來看,這對內需的真正啓動於事無補。實際上,上世紀80年代,家庭消費在中國GDP中佔的比重一度達到50%-52%,到2000年已降至46%,到2005年,消費的佔比進一步降至40%。「十一五」結束時,這一比重更是下滑到了35%。這說明,內需的萎靡,是過去幾十年間一直存在的。而房地產和汽車行業的紅火,不過是最近十來年的事。即便在這兩個行業最火熱的時期,也沒能扭轉消費佔GDP比重下降的趨勢。那麼,更深層次的原因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