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關上週中國人大會議的新聞報導中,通膨是焦點所在,但是,一場圍繞中國經濟再平衡的內部激辯或許會讓人們更感興趣。從「投資型成長」轉變爲「消費型成長」將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中國家庭消費的演變是近幾十年最令人矚目的經濟事件之一。上世紀80年代,家庭消費在中國GDP中佔的比重爲50-52%,屬於低水準,但尚在亞洲其他高儲蓄國家所處的範疇之內。
在之後的十年內,由於中國經濟增速快於消費增速,家庭消費在GDP中的佔比緩慢下降,到2000年降至令人擔憂的46%。不斷擴大的投資和貿易順差由此成爲拉動中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在接下來的十年內,這兩個環節迅速擴張,推動中國經濟年均成長10%以上。
然而,在接下來的十年內,由於處於破產境地的中國各家銀行亟需救助,消費與投資和出口以更快的速度背道而馳。到2005年,消費的佔比降至40%這一前所未有的最低水準。在溫家寶總理領導下,中國政府決心推動經濟均衡成長,提高家庭消費在經濟中的比重。但是,低消費並非偶然現象,而是現有成長模式的根本特徵。不放棄現有模式,就無法改變低消費。果不其然,中國政府不願意這麼做。於是,接下來的5年裏,家庭消費比重進一步下滑到35%,令人愕然。
您已閱讀36%(501字),剩餘64%(8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