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循環

英國軍情五處前負責人:糧食供應事關國家安全

曼寧漢姆-布勒對英國農民聯盟表示,英國應該加強糧食自給自足,並增加季節性工人簽證。

出口成長放緩給中國帶來難題

佩蒂斯:貿易順差的任何收縮都必須用縮小國內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差距來平衡。這要求中國要麼增加投資,要麼減少國內儲蓄。

晶片上的突破暴露中國的戰略兩難

中芯國際被曝出取得了一個突破,開始向客戶交付「7奈米」晶片。那麼,該公司願意投入多少時間和資金來量產這種晶片?

防疫
中國脆弱的陸路供應鏈

李瀚明:公路和鐵路等陸路供應鏈的疫情防控難度,遠大於海路和空路供應鏈。對於中國來說,內循環下陸路供應鏈的疫情防控尤爲重要。

樂尚街
中國藝術市場:內循環的紅利?

林昱:11月的上海,全球當代藝術2020全年有且僅有的一次狂歡。「魔都」醉人,自由的喫喝、社交。最重要的,畫也賣得很好!

如何解讀「十四五」規劃?

周浩:中長期規劃不僅代表著中國經濟未來方向,也反映出政策層中長期判斷。強調「內循環」和「科技」,表明官方對複雜外部環境的基本判斷。

雙循環
雙循環的成功關鍵是什麼?

胡偉俊:國際局勢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下新發展戰略如何展開?提高內需,關鍵在於收入分配格局變化,而這又取決於要素市場改革。

內循環
經濟內外循環形成的歷史、現狀和政策轉向(下)

馬曉野:歷史告訴我們,外資政策催化著兩個循環的融合,對化解兩個平行市場衝突方面有過重要的另類貢獻。如今如何處理外資這個跨牆的梯階?

經濟內外循環形成的歷史、現狀和政策轉向(上)

馬曉野:中國經濟循環情況是,內外循環在初期的設計是要相互隔絕;兩個循環基本上是分立的,鑄就這一狀況的政策法規歷經調整目前依然有效。

內外循環演進的順勢之道與制勝之基

程實、錢智俊:中國經濟在內外循環重塑中的制勝之基在哪裏?面對全球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國經濟有望憑藉哪些獨特優勢加快「雙循環」新格局建設?

「雙循環」格局下的內需倍增

程實、錢智俊:當前中國經濟加速走向真內需模式,「國內市場擴大→製造業加大投資」新鏈條正在形成,有望持續啟用消費、投資協同成長的長遠潛力。

「雙循環」格局下內外價值鏈的結構之變

程實、錢智俊:中國經濟有望從「以環入鏈」轉向「以鏈入鏈」,與全球體系締結更爲多元的紐帶。

內需推動中國疫後經濟復甦

8月份中國非製造業部門活動指數爲55.2,好於預期。在外需不利影響仍未改變之際,中國正靠內循環恢復經濟成長。

中國「雙循環」經濟模式的問題

佩蒂斯:「雙循環」這一新提法的本質仍是內需再平衡,即擴大消費,而這要求收入分配的再平衡,且將損及出口競爭力。

外題內解:「雙循環」築基高水準開放

程實、錢智俊:面對全球化的歷史性困局,中國「雙循環」並非走向「閉關自守」,而是選擇通過向內發力,爲高水準開放打開向外空間。

「雙循環」:被動收縮還是主動出擊?

鄧宇: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體制仍然有許多障礙;「雙循環」的出發點在於解決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存在三個不平衡。

內循環
內循環成功有賴於再次思想解放

張林:內循環的概念,與其說是找到了中國經濟突圍的方法,不如說是總結了當前經濟內外承壓的困境。至少有四個問題需要依靠思想解放來尋找答案。

失業型經濟復甦的潛在風險

章俊:全球就業復甦可能會明顯滯後於經濟復甦,讓貧富差距進一步惡化,導致全球民粹主義和地緣政治問題更加複雜化。

節約糧食應該,但也不要製造恐慌

劉遠舉:在內循環的時代,每一個需求都是珍貴的。提振消費纔是當前穩成長的重點。

中國經濟內循環的邊界與應對

秦勇:中國已形成成熟產業鏈條、生產消費結構及與國際要素交換格局,若以內循環爲主意味著將做出調整,雙循環中的循環實際就是經濟中生產端和消費端。

中國經濟「雙循環」的核心脈絡

程實、錢智俊:中國「雙循環」不僅是百年變局下修復經濟均衡的應對之策,更是長遠驅動內外經濟均衡水準的躍升,成爲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關鍵一步。

「雙循環」的演進之路:2020與1913

程實、錢智俊:2020年中國經濟邁向「雙循環」新格局,與1913年前後美國經濟「雙循環」演進形成呼應,指向了大國經濟發展和全球格局迭代的一般性規律。

經濟內循環,如何緩解四大結構性失衡

沈建光:疫情助推逆全球化,存在四大失衡。需求恢復慢於生產,三產恢復慢於二產,中小企業恢復弱於大型企業,實體與金融冷熱不均,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