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節約糧食應該,但也不要製造恐慌

劉遠舉:在內循環的時代,每一個需求都是珍貴的。提振消費纔是當前穩成長的重點。

最近,制止餐飲浪費行爲,成爲中國社會的最熱話題。

勤儉節約、物盡其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觀念,是值得大力倡導的。比如,國外很多城市都有定期的二手跳蚤市場,大家交換閒置物品,就是遵循物盡其用的道理。再比如,在豐田,辦公和生產用的紙張正面用過了,要裁成紙條再用反面。往更大層面上說,新教倫理中提倡不可揮霍勞動成果,要節儉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最初的資本主義精神,促進了資本積累,從而推動工業革命與技術的發展。

在新時期,在全球氣候問題的大背景下,綠色、環保、減少碳排放量,成爲被廣泛接受的全球性理念。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勤儉節約在現代意義上的延伸。現代社會當中,糧食也是由社會化大分工生產出來的,化肥、機械化耕種、灌溉、燃料、運輸、銷售,整個糧食的生產、消費鏈條中,也會產生碳排放。所以節約糧食也是建立綠色理念,建立環保型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從這個角度,節約糧食,是每個現代人的責任。餐館喫飯少點一點,喫不完打包回家,都應該成爲全社會共識與習慣。

您已閱讀17%(429字),剩餘83%(208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遠觀近思

劉遠舉,重慶人,先學理工科再學經濟學,從事過諮詢行業,現爲自由撰稿人。關注時政、財經、科技,旨在探尋現象背後的事實與公正。文風理性、客觀,且用人性的溫度替換虛僞的中立。微網誌ID@劉遠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