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根據筆者的理解,這麼做的目的有二。首先,今後要爭取在科技和能源等關鍵領域不被「掐脖子」。其次,需要提高內需,特別是消費在經濟中的比重,從而減少對外需的依賴。第一點主要是關於具體產業,而第二點則涉及整個宏觀經濟的格局,本文將著重討論第二點。
當下,國際局勢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中國的人均GDP在去年首超10000美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時點,提出新的發展戰略,是及時而且必要的。提高內需,關鍵在於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而這又取決於要素市場的進一步改革。
站在歷史的高度看,目前國際和國內經濟的基本格局,都是三十年前奠定的。1991年冷戰結束,新一輪全球化時代到來。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如果說八十年代的改革以給企業放權讓利爲主,九十年代則轉向對外開放和體制重塑。僅1993年一年,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流入,就已經遠遠超過整個八十年代的總和。而1994年的匯率並軌,人民幣兌美元直接從5.8貶到8.6。這兩項爲中國日後成爲世界工廠奠定了基礎。
您已閱讀19%(488字),剩餘81%(20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