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如何解讀「十四五」規劃?

周浩:中長期規劃不僅代表著中國經濟未來方向,也反映出政策層中長期判斷。強調「內循環」和「科技」,表明官方對複雜外部環境的基本判斷。

理解中國的中長期規劃對於分析中國經濟的意義不言而喻,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中長期規劃不僅代表著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向和方向,也反映出政策層對於世界政治經濟局勢的中長期判斷。在中美齟齬的大背景下,十四五規劃的出臺爲市場提供了觀察中國經濟以及官方立場的關鍵視窗。

五年規劃在中國已經有多年的傳統,但真正引發世界廣泛關注的,大致從十三五規劃開始。這份規劃中有這樣幾個關鍵詞:「中國製造2025」、「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等。這樣的幾個關鍵詞背後,代表著幾個大的趨勢,第一是中國製造業進入全面升級,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很多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了大規模的收購,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擴張,卻也引發了大規模的世界關注、警惕甚至批評。從某種程度上說,中美「貿易戰」也是這樣一種反華思潮的代表產物。第二則是中國國內市場的擴大以及消費升級,伴隨著4G移動網路的浪潮,中國的國內消費市場出現了爆發式的成長,同時,中國居民的海外市場旅遊以及消費也在以幾何級數的速度成長。

如果將這兩大趨勢結合起來,我們會發現,中國經濟在過去五年的轉型給世界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而這樣的一個雙面的組合讓很多國家頭疼並難以抉擇,然而,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以及「科技戰」,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對於中國的打壓已經逐步成爲一個可見的趨勢。

您已閱讀28%(575字),剩餘72%(14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