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

信託
新監管評級對信託業意味著什麼?

李楠、陳開宇:目前信託業整體處於治理整頓期,對涉案信託公司加強追逃、保全清算,如何形成外部強監管、內部權利制衡的機制?

信託
信託服務實體經濟的新模式

王倩:新基建領域有自己的經濟運營特徵,信託的應用落地方法也應當適用於新基建自身的特徵與需求,尤其是自資本與現金流的金融特徵。

中植快速走向破產說明什麼?

中植倒下的速度,反映出當局對房地產行業長時間以來的放緩感到擔憂,也給中國未來的經濟金融發展道路增加了不確定性。

中植集團申請破產清算

北京一家法院已受理中植集團破產清算申請,人們擔心中國房地產市場危機正蔓延至金融服務業,對儲蓄者造成打擊。

「中植系」美吉姆和天山生物的董事長雙雙失聯

兩家公司分別公告無法與董事長取得聯繫,這是對陷入困境的中植集團的最新打擊。

北京警方立案偵查影子銀行中植

幾天前承認「嚴重資不抵債」的中植「涉嫌違法犯罪」,多名高階主管被警方「採取刑事強制措施」,包括與集團已故創辦人同姓的解某某。

中植集團「嚴重資不抵債」

中植表示其總資產約爲2000億元人民幣,而負債規模最高達4600億元人民幣,且由於實控人離世,內部管理面臨失效狀態。

中融曾向陷入困境的房地產開發商提供貸款

因產品兌付逾期而引發擔憂的這家中國信託公司與國內房地產開發商之間的聯繫,令人更加擔憂房地產行業放緩產生溢位效應。

投資
投資信託寄希望於分紅回升

儘管英國投資信託的估值有所下降,但分紅在上升,分紅覆蓋率持續從疫情期間的低點回升。

房地產
房地產週期拐點是否已到來?

康水躍:無論是從房企的信託、債權、銀行貸款三種融資管道看,還是從房地產開工、施工、竣工三個階段看,房地產週期的拐點似乎真的到來了。

違約
中國信託公司罕見披露違約情況

安信信託違約事件近來引起關注。因該公司是上市公司、必須公開披露違約情況,這爲人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來了解該行業風險水準。

樂尚街
中東:時裝業下一個爆發點?

由卡達王妃謝哈•莫扎贊助的阿拉伯時尚信託基金試圖幫助中東設計師走向國際。中東是時裝業下一個爆發點?

信託
中國「明股實債」判例威脅影子銀行

上月湖州市吳興區人民法院判決新華信託在港城置業破產中不享有破產債權,暴露了影子銀行「明股實債」投資的法律風險。

信託
中國信託業風光不再

信託貸款餘額曾連續33個月上升,使信託業成爲金融業中僅次於商業銀行的第二大類。但受經濟放緩、監管新規和激烈競爭影響,信託貸款已連續5個月出現下滑。

信託
警惕信託違約風險上升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信託公司目前仍有能力應對不良資產,系統性風險可能性不大,但隨著償還高峯出現,流動性風險將顯著上升,屆時違約個案將難以避免。

信託
中國影子銀行警報未解除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中國信貸產品違約潮沒有如期到來,但這並非可持續常態。隨著地產市場繼續下滑和地方政府財政進一步惡化,違約擔憂將在明年捲土重來。

信託
中國信託業的真實風險

Orient Capital Research科利爾:最大的系統性風險不是信託產品本身,而是擔保與抵押網路。一個信託產品牽涉衆多企業和政府實體,而且存在嚴重資訊與制度缺陷。

中信「影子銀行敞口逾500億美元」

據中信集團披露,這一數字截至2013年底,是2011年敞口的36倍

違約
分析:中國債券違約的背後

中國首例債券違約,以及近期多起小企業破產,都不是能夠危及金融系統的重要問題,但在這一系列問題的背後,更復雜的情況還在上演。

中國可以避免「明斯基時刻」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儘管中國經濟已經出現諸多矛盾,但因此判斷大危機將至難免過於草率。本屆中國政府危機意識空前增加,這是把握防範危機的最關鍵因素。

中國不應再拖延改革與調整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中國政府面臨兩難處境,要麼任由債務繼續積累,在未來釀成更大問題;要麼立即執行快速改革,但承受成長出現更大放緩的風險。折中方案是,加快調整與改革,同時中央政府通過貨幣與財政政策維持總需求水準。

違約
中國金融改革滯後探因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所陳建奇:金融改革推進緩慢在中國已成不爭的事實,近年來熱捧的自貿區金融改革也低於預期,種種跡象都凸顯改革的難處,對此須理性評估。

信託
「中國的雷曼時刻」言過其實

我們有理由謹慎樂觀地認爲,中國的去槓桿過程導致的將是經濟放緩、而非崩盤。中國的企業困境看上去更像是一波緩慢和有管控的去槓桿浪潮,而非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

超日違約對債市衝擊幾何?

中國社科院學者張明:超日違約是違規發債、過度擴張與行業產能過剩的綜合結果。三四線城市的民營房地產開發商,也可能成爲企業債與信託產品違約的重災區。

必須打破剛性兌付怪圈

摩根大通朱海斌:剛性兌付已成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毒瘤,應儘早打破這一怪圈。政府應致力於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違約機制,儘量避免個別違約演化成爲系統性信貸危機。

地方債
中國地方債獲益於超日違約?

對中國債券市場的擔憂非但未引發一輪違約,反而使地方政府在財務上更加安全。這是因爲中國政府對經營狀況不佳的民企和國企會區別對待:讓前者違約,但不會讓後者違約。

超日債
超日債違約不具多米諾骨牌效應

中國投資者經常認爲,債券和信託產品得到了政府的隱性擔保。對於希望改變這種市場心理的中國新一屆政府來說,超日可能是一個絕佳的實驗對象。

信託
期待信用違約事件

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中國債務市場剛性兌付的歷史,直接導致風險定價行爲扭曲。信用風險事件的發生,或成爲風險定價實現普及的推手。

中國金融改革五大矛盾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金融改革與國企改革、財政改革等配套改革存在步調不一致,大量預算軟約束企業仍存在,這將增添經濟與金融運行的不確定性。

信託
信託危機背後的銀行危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一種形象說法是,中國信託業只不過是在銀行礙於監管不便出面時替銀行打工的小弟。比起信託業風險,更值得警惕的是暗藏其下的銀行業風險。

信託
信託剛性兌付是福還是禍?

中國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打破剛性兌付,會引起中國金融市場區域性震盪,但這種陣痛是治病的痛,是讓宏觀經濟消炎、痊癒的代價。

重溫廣信破產案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從地方政府的沉重負債,到影子銀行放大債務槓桿;從密佈的地下金融市場,到混亂的壞帳,市場四處瀰漫着緊張情緒。1998年廣東政府對金融危機的處理方式,仍適用於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