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信託

期待信用違約事件

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中國債務市場剛性兌付的歷史,直接導致風險定價行爲扭曲。信用風險事件的發生,或成爲風險定價實現普及的推手。

如果人們沒有忘記,在2009年信貸爆發性成長時期,許多分析就曾指出當信貸高成長勢頭退卻,大概3年之後壞賬必然會增多。2013年年中,貨幣市場上的「錢荒」、遲遲未出的全國政府債務審計結果,都加劇了市場對中國經濟財務穩健性的擔憂,而眼下的信託風險事件正是後續效應之一。

2014:信用風險事件成長期

2010年之後,中國新增信貸成長穩定,但信貸餘額增速卻逐年下降;同時社會融資規模卻持續成長,增速先升後降。顯然,在中國貨幣當局信貸貨幣投放回歸正常成長情況下,市場轉向了非信貸融資,但隨後社會融資成長也出現了「瓶頸」。2012年社會融資增速達22.9%,2013年則下降爲9.7%。融資下降的同時,資金利率卻持續高企,綜合當前各種融資成本的實際綜合成本,資金實際利率中樞已達到10%左右。在製造業平均利潤率只有5%的狀況下,如此高成本下的融資行爲,顯然絕大多數融資都不會是經營性,而是財務性的融資行爲。成本高企加上融資增速放緩,以及經濟增速放緩帶來融資能力下降,中國經濟行爲主體的去槓桿壓力陡增,信用違約風險大爲上升。

您已閱讀16%(455字),剩餘84%(23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