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文學
一位諜戰小說家筆下的「焦慮時代」與「灰色英雄」

張璐詩:弗雷德裏克•福賽斯的小說《豺狼的日子》講述的是冷戰時期的故事,但其所探討的核心議題從未真正退出歷史舞臺。

文學
若即若離的故鄉和那片「無用的土地」

崔瑩:華裔作家歐大旭的新作《南方》,並沒有鋪陳戲劇性的高潮,卻在細膩之處展開探討:在鉅變時代,是什麼在決定著人們的親疏和進退。

文學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原著作者:寫出那個活生生的人

崔瑩:安德烈•艾席蒙關於寫作的建議是:不必用複雜的語言去描述原本簡單的東西;不必像研究生那樣寫出一篇論文,卻把讀者抹殺得一乾二淨。

韓江:我們一輩子都在向悲傷張開懷抱

張璐詩:數年前,我曾與這位《素食者》的作者有過一次對話,她講述了自己如何從書寫黑暗與絕望,轉而去著眼人類的尊嚴。

閱讀
愛丁堡圖書節總監:曾有人說書的死期到了,但這並沒有發生

崔瑩:和中國文化淵源頗深的蘇格蘭人Jenny Niven相信,人們總可以通過閱讀不同的故事,瞭解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人生狀態。

文學
薩爾曼•拉什迪:走過遇刺陰影,文字是惟一的勝利者

張璐詩:這位印裔英國小說家,將兩年前的遇刺經歷以及此後的思考著述成書。完成這本回憶錄後,他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躺在血泊中無能爲力的人。

文學
聽布克獎華人評委談談書寫與閱讀

陳瓊瑪表示,在擔任布克獎評委的大半年裏,她每月都要完成高強度的閱讀和討論。評委遴選作品的出發點,並非因爲某個熱門話題,而是更加看重寫作的細節。

文學
在遠去的檳城遇見毛姆

在小說《門屋》中,陳團英以作家毛姆的經歷串聯起一個虛實交疊的故事,重現了上世紀殖民地時期的檳城以及那裏的人物與往事。

文學
謝默斯•希尼:把生活寫成接地氣的詩句

崔瑩:希尼被譽爲「葉芝之後最偉大的愛爾蘭詩人」,他的詩歌並不高冷晦澀,但他寫下的日常感受卻總能打動人心。

文學
一個廣告人的「鬼故事」

崔瑩:今年的布克獎得主卡魯納蒂拉卡,本職是一位廣告撰稿人,他堅持在凌晨寫作,最終完成了一部驚悚尖刻、直擊黑暗的傑作。

安妮•埃爾諾:「只有我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崔瑩:這位諾貝兒文學獎新晉得主的寫作動力,來自於一種見證「存在感」的衝動。爲此她會嚴苛地剖析自己和過去,爲寫作掙扎,同時全力以赴。

美食與才子

範庭略:和前輩美食家們相比,在社群媒體時代躋身「美食達人」的門檻已經大大降低,但是快意多彩的生活卻似乎依然遙不可及。

網路
如何看待閱文「作家合同」爭議?

傅蔚岡:簽約作家和平臺之間的著作權爭議只是導火索,爭議的焦點在於:文創類門戶網站需要何種生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遠距離看「方方風暴」

劉裘蒂:對「方方日記」境外出版的輿論風暴,真正讓西方誤解的是中國的「集體言論審覈」,而非日記中的內容。

重建烏托邦:中國科幻熱的緣起、危機與希望

彭思萌:在第五屆中國國際科幻大會上,幾位著名科幻作家、活動組織者和科幻學者接受採訪,談他們對當前科幻熱潮的看法。

與FT共進午餐:喬納森•弗蘭岑

這位美國小說家爲何招致各種非議?弗蘭岑認爲,這是因爲自己愛「講真話」。但人們的這些反感情緒令我十分不解。也許,這多半與他的男性優越感有關。

文壇隱士的行銷啓示

《設立守望者》是哈珀•李自1960年出版《殺死一隻知更鳥》後唯一的新作。在這位文壇隱士停止自我宣傳後的這麼多年,大家仍然看不厭她的作品。或許有時候玩消失是值得的。

移民
我在紐西蘭的寫作生涯

作家謝宏:我把自己的短篇翻譯成英文,快速摸出英文刊物投稿的門檻,就像30年前在中國初學投稿時那樣。我參加當地英語詩歌比賽,認識圈內人。

文化
自我意識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這也像是對人生的某種嘲諷,他誠實地帶著他的縣城經驗,從容地進入了世界,而我一開始就想像著世界經驗,卻發現自己找不到落腳點。

人物

博爾赫斯與Google Glass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網路革命正在摧毀古登堡與工業革命共同塑造的社會結構、人類心理,一個口語文化、部落式的社羣,正在浮現,「閱讀型公衆」正被瓦解。

作家
我爲什麼給女兒寫故事?

作家虹影:給女兒讀完《丁丁歷險記》、《納尼亞傳奇》、《三海經》、《西遊記》等國內外童話後,她對其它兒童書興趣不大,我開始寫自己創造的故事。

速讀
作家經濟學:殘酷的現實

出書越來越不賺錢了,西蒙·古柏說。二手書和電子書的興起更加劇了這個現實,今天英國作家的年中位收入只有1.1萬鎊。「如果電子書也可以買二手的,那我就完了。」在這樣殘酷的現實面前,作家該怎麼辦?未來還有人寫書嗎?

當作家是要餓肚子的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誰誰誰:從別人的八卦裏,你可以讀到每個人是怎麼玩「生存+生活」這根平衡木的。沒有最好的,但總有最適合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