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在紙媒最後的高光時刻,美食雜誌還沒有淪爲今天的菜譜合集。那個時候美食雜誌招聘編輯記者居然也是一大奇觀。很多求職者介紹起自己過往經歷,通常第一句話都是說:「我真的實在是太喜歡喫了!」那個時候的美食雜誌封面還可以找一位文藝範兒的女主持,其實與刊內所談的豬肉專題可能也沒有關係,甚至還會臆想在老式的美國通用冰箱裏面找到香豔,那個時候還不流行買個雪櫃回家放半扇豬肉冰凍起來。在拍攝飲食男女的時候,所喫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細節都會集中在桌子下面那些纏繞在一起的腳。總之美食雜誌的黃金時代,是一波短暫的充滿了荷爾蒙的擺拍大片高潮。那些奄奄一息的機場雜誌,也可以仰仗食物軟色情的亢奮,成就大談食色性也的文化。就好像交個朋友一樣,談帶貨的時候談內容就是耍流氓,經過內容隧道,最後總是要停靠在帶貨的終點站。文藝的廚師最終沒有出現,扶牆而出的大胃食客倒是培養了不少。等到了人人都做團長的後直播時代,再去回憶那些當年謙稱自己「太喜歡喫」的文藝青年們,他們可能早就從喫貨演化到美食家了。也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倪匡先生去世了。
中國人喜歡湊數,明明三人成行的才子佳話,非要加上報業巨擘金庸先生,生生湊出了「香港四大才子」。金庸先生無論是影響力還是經濟實力,遠在其他三人之上。但是倪匡、黃沾、蔡瀾三位先生又因爲一個電視談話節目讓後輩高山仰止,那就是《今夜不設防》。如果說金庸先生用報紙連載的方式在中國人的思想世界中建立起一個行俠仗義的精神樂園,那麼這三位才子則是用周播談話節目的方式在中國人的生活裏留下了一個輕鬆幽默的開心時刻。
「四大才子」成名於香港經濟騰飛的黃金時代,加上都是文字高手,自然會跟文化娛樂圈有千絲萬縷的業務關係,無論是報章雜誌還是圖書出版,無論是唱片還是電影,無論是廣播還是電視,先生們都不遑多讓。今天三位先生都已經離去,只剩下樂觀通達的蔡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