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精神

創業成功可以教出來嗎?

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企業家精神課程,但創業者質疑其價值。

爲英國科技注入活力的三個想法

縮小英國與矽谷之間的差距需要氛圍轉變。

Accel的哈里•尼利斯:『許多企業家意識到歐洲是創業的好地方』

這位風險投資集團的長期合夥人回顧了歐洲新創企業的發展歷程,並探討了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

習近平會見中國科技巨擘,馬雲在列

習近平在與一些中國頂級企業家舉行的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分析師認爲當局在對民營部門釋放出更積極的信號。

中國風險投資人讓失敗的創業者成爲失信債務人

投資人瞄準創業者的個人資產以儘可能多地追回投資,這種做法威脅著創業生態系統。

法國能成爲全球人工智慧強國嗎?

儘管發展勢頭有所減緩,但該國擁有令人羨慕的技術技能和蓬勃發展的創業文化。

「我們那時連銷售人員都沒有」:樹莓派執行長談如何建立科技新創公司

集團的微型電腦被廣泛使用,但埃本•厄普頓擔心上市後會失去創業精神。

歐洲能否打造首家市值兆美元的新創企業?

該大陸尚未成立出能夠與Alphabet、亞馬遜或蘋果相媲美的科技公司。創投大佬伊恩•霍加斯解釋了這爲何重要,以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Thrive Capital:多樣化是給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準備的

喬什•庫許納旗下的這家年輕的創投公司以大手筆投資OpenAI而聞名,顛覆了傳統的風險投資模式。它能得到真正的收益嗎?

科技投資者澤維爾•尼爾敦促歐洲AI新創企業不要套現離場

法國億萬富翁、字節跳動董事會成員警告稱,如果該地區錯過人工智慧熱潮,它將是「一個被遺棄了幾代人的非常小的大陸」。

投資
Klarna創辦人:從煎漢堡到億萬富翁俱樂部

出生于波蘭移民家庭的瑞典企業家尋求在紐約上市「先買後付」金融科技公司。

美國資金推動對歐洲軍事科技新創企業的投資

今年,美國風險投資基金爲新興產業提供了大部分投資。

科技獨角獸爲何難以避開膠水工廠

越來越多的公司達到了10億美元的估值里程碑,但從有角的小馬到有翼的飛馬的成長變得越來越艱難。

創投大佬丹尼•裏默:人才是決定性的

這位資深創投人士表示,市場和技術固然重要,但人才是選擇投資的決定性因素。

投資者和「龍」黛博拉•米登:我並不刻薄,我就是要求嚴格

這位英國企業家談綠色環保、改善金融教育--以及素食者何時可以喫雞蛋。

23andMe能否將自己重塑爲一家藥物研發公司?

它的目標是利用其非凡的基因數據緩存,但改變公司的DNA是困難的。

馬斯克的成功源於他的好鬥

特斯拉的聯合創辦人通過與OpenAI的薩姆·奧爾特曼展開法律鬥爭,展示了很多偉大企業家的一種共性。

中國經濟轉型,如何突破約束條件?

胡月曉:提升企業家精神,是當前中國經濟持續成長的前置條件。宏觀的經濟轉型,必然是微觀主體積極發揮主觀能動創造性的過程。

馬雲
從馬雲言退看中國企業「接班困境」

翁一:即便阿里創造的「合夥人制度」與「同股同權」衝突,但其CEO新老交替還是與西方現代公司有諸多相似之處。

亞馬遜平淡無奇的成功祕訣

關於成功,有些公司靠機遇,有些公司靠努力,也有極少數的公司靠的是天才。亞馬遜是哪一類?

超人老闆,可能嗎?

希爾:投資者和管理顧問開始對董事「在過多公司掛職」發出警告。這種情況是偶然的,即使並無不妥。這反映出一種擔憂。

樂視
賈躍亭的中國軟環境

蘇小玲:賈躍亭的際遇,不能完全歸咎於他個人的失策或失德。放眼中國,很難見到超越權力、精於事業、心無旁騖以成就社稷的企業家和知識分子。

企業家
中國經濟新常態所需的企業家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新常態是要建立一個公共治理的權利秩序,來支撐市場秩序的常態化發展。爲此企業家須關注治理秩序的擴展,以降低治理意義上的風險。

海爾
張瑞敏的「激進」變革

張瑞敏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傳奇人物,這些年似乎有些過氣,屬於「祖父級」的老一代企業家。但他近日卻「走紅」西方:先在維也納演說,後在倫敦獲獎。他「砍掉中層」的管理變革震盪了中國,震驚了世界,但其初衷和最終目的卻是「以人爲本」。

創業
對企業家的盲目崇拜

FT撰稿人威爾克斯:據傳小布什曾說,法語沒有企業家一詞。真遺憾,此說純屬虛構。說遺憾,是因爲這段逸聞突顯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缺點。

書評:民企將是中國經濟主要推力

FT首席金融記者桑曉霓:《市場高於毛澤東》一書認爲,中國的零售、金融和醫療等行業仍由低效的政府掌控。如能放開管控,經濟潛在成長率及成長質量都將繼續提升。

FT商學院:培養企業家精神

很多人會在28歲、35歲和42歲這幾個關鍵的年齡點,考慮改變事業的方向。大學畢業生的選擇之一,就是重返學校攻讀MBA。

商學院
INSEAD的企業家精神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發明了一年制MBA課程,提出了全球管理的理念,並以50年的歷史證明,私立商學院可以在大學體系之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