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科技獨角獸爲何難以避開膠水工廠

越來越多的公司達到了10億美元的估值里程碑,但從有角的小馬到有翼的飛馬的成長變得越來越艱難。

即使是獨角獸也會成長——至少是那些幸運的獨角獸。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超過1500傢俬人公司的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這一稱號是由風險投資家李艾琳在2013年首次提出的。OpenAI就是其中一家已經「長大」的公司。但如今,從有角的小駒變成展翅高飛的駿馬變得更加艱難,而這需要什麼、或者是誰的推動,仍然存在爭議。

廉價資金和炒作使得創辦人更容易達到傳說中的里程碑。但在過去20年創立的美國公司中,只有Meta和Uber(Uber)成功轉型爲貝恩諮詢公司所稱的「規模叛亂者」,年收入達到100億美元,經營現金流達到10億美元。相比之下,1990年至2003年間出現了六家這樣的叛亂者,包括特斯拉(Tesla)、亞馬遜(Amazon.com)和Alphabet。

儘管實現卓越的可能性似乎較低,但資金源源不斷地湧入。如今的獨角獸公司總共籌集了1兆美元,其中四分之一以上是在2021年部署的,當時美國的利率基本爲零。本週,OpenAI的估值達到1570億美元,成爲最大的未上市公司之一,僅次於字節跳動和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

您已閱讀41%(473字),剩餘59%(68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