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

「產能過剩」是中國EV唯一值得擔心的問題嗎?

產能過剩、國際市場競爭加劇、以及各國對碳排放和本地化要求的嚴格規定成爲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在面臨的挑戰。

美國政府對中國產業安全政策展望

王英良:無論是誰當選,一條清晰的產業「鐵幕」正在中美兩國間徐徐下降,中國要與美國進行產業鏈接會面臨更多更艱難的政策和安全風險挑戰。

產業鏈
印度抑或越南?誰將是中國製造最大的挑戰者

賈銘、張亦達:產業鏈在全球的分散佈局勢必撼動中國製造「獨一無二」的地位。印度製造很有可能成爲中國製造的最大對手。

產業鏈遷移,如何影響中國出口?

沈建光:短期看,歐美經濟陷入「滯漲」,是中國出口下行的主要原因。全球產業鏈呈現在地化、區域化、逆全球化,「去中國化」如何影響長期走勢?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李強爲「去風險化」正名

曹辛:李強的此次歐洲之行開啓了中國外交一個嶄新的內容,即爲在西方流行的對中國「去風險化」浪潮進行正名。

電池
高盛:2030年西方可能不再依賴中國電池

要削弱中國在電動汽車電池、電池材料以及零組件領域的主導地位,美國和歐洲在七年內需投入逾1600億美元。

產業鏈
對江西「產業鏈長制」的建設性意見

王英良:只有突出市場主體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國際性,實現「優勝劣汰」,纔是夯實地域經濟韌性的根本之策。

越南
近憂和遠慮:越南崛起與中國產業外遷

沈建光:當下越南製造並不能撼動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但中長期來看,歐美日「產業鏈去中國化」戰略將爲越南等新興製造國提供絕佳助力。

供應鏈
國家產業鏈的二元悖論

徐奇淵:既要實現國家產業鏈全球競爭力,又要能夠完全自主不依賴於進口,這幾乎不可能。在這方面,美國經驗是什麼,對中國有何啓發?

中國還歡迎外資嗎?

王丹:疫情後很長時間裏人們都在討論產業鏈搬離中國,但中國並沒有在貿易或者投資上與世界脫鉤。事實上,外資對中國的興趣不降反增。

晶片
美國索取跨國公司晶片數據,中國不宜袖手旁觀

黃鎣祺:對美國以行政手段要求晶片大廠提供特定數據,中國可以嘗試以「反壟斷」等形式要求各大廠商保證中國工業晶片數據資訊保安。

產業鏈
中國產業鏈的三個趨勢

王丹:歐盟的變化對中國有警示作用。過去20年,歐盟產業鏈份額的下降固然是由於來自中國的競爭,但更根本的原因是歐盟內部經濟活力的下降。

中美產業鏈之戰與體系性大國競爭的未來

孫興傑、齊豔坤:「體系性大國」是拜登政府對華認知的標籤,中美競爭進入體系性競爭階段,產業鏈之爭是中美體系性競爭的關鍵。

產業鏈
產業鏈外遷,中國怎麼辦?

沈建光:新冠疫情是否會加速中國產業鏈外遷?不可盲目樂觀。現實風險之下,需要持續加大開放,改善營商環境,減少民營企業准入限制。

美日企業真的要撤出中國嗎?政治口號VS商業邏輯

周林林:外企爲利用中國製造優勢和貼近中國市場需求而進入中國是理性選擇,中國製造大國的地位無法從根本上撼動。

疫情將造成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嗎?

劉裘蒂:跨國企業都在問,這會不會只是未來更大災難的「彩排」?疫情過後全球供應鏈如何重組?會從中國大量撤出嗎?

Lex專欄:在疫情中發佈預警的科技公司

美國科技行業依賴於中國的製造活動和消費者。該行業或許能應對疫情挑戰,但其跨越國界的供應鏈將真切地受到影響。

富士康
富士康警告疫情將影響全年營收

世界最大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發出的這一警告,是迄今最清楚的跡象,表明新冠疫情對全球科技供應鏈的影響程度。

沉痾遍地的世界:避免互害,尋求務實合作

吳湘寧:中國人在質疑美國違反規則時還需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在這樣一個全球總體不安全的時代,我們如何擺脫沉痾。

放手企業外遷,推進產業升級

胡月曉:企業外遷並不可怕,相反還爲當地經濟轉型準備了條件;但企業外遷之路,卻仍然不夠迅速,原因何在?

電商:柔性與規模的PK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李黎:網路正在改變中國製造業大規模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個性化消費將驅使中國製造升級爲小批次、多品種的柔性製造模式。

中國如何避免成長陷阱?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餘淼傑:一國步入中等收入階段後,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自然資源日益稀缺,經濟很容易從此徘徊不前。能否提升產業價值鏈,將成爲成敗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