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晶片

美國索取跨國公司晶片數據,中國不宜袖手旁觀

黃鎣祺:對美國以行政手段要求晶片大廠提供特定數據,中國可以嘗試以「反壟斷」等形式要求各大廠商保證中國工業晶片數據資訊保安。

二戰後,美國長期實行的產業「外包」政策使美國得以專注技術研發上游埠,並由此引領全球技術變革,夯實了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在美國實力強大的情況下,外包可能成爲一種「公共物品」,但隨著全球化轉型,外包的弊端越發明顯。進入21世紀,推動產業迴歸是美國政治精英對本國產業不完整所做的一種彌補,但效果長期欠佳。自歐巴馬執政開始,美國政治精英越發擔憂本國產業的不足。

在中美走向深度競爭之際,川普在國內經濟治理中號召產業迴歸,但政策大部浮於表面,成效不明顯。拜登在這一議題上採取了一些有實際意義的行動,對國內產業進行了百日調查後,目前正著手對全球主要晶片製造商生產數據實施統計,以實現產業摸底。

目前,全球主要半導體企業包括台積電、英特爾、三星電子、美光科技、SK海力士、威騰電子、德州儀器、英飛凌和意法半導體等。據最新產業協會數據,美國半導體公司銷量佔現有全球晶片銷售的47%。不過,只有12%的晶片是在美國生產,比1990年的37%下降很多。疫情遲滯了全球化,美國國內產業缺陷隨著這一進程,弊端暴露無遺。川普時期所採取的高關稅政策進一步抬升了晶片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刺激了生產要素的轉向。

您已閱讀13%(490字),剩餘87%(32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