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我們都看走了眼?(下)

FT經濟編輯克里斯•賈爾斯:美國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曾在2004年8月預測,全球貿易失衡不可持續,可能「在未來三至四年內摧垮整個系統」。儘管他在一定程度上預見到了此次危機,但他也隨著信貸危機的衝擊加重而不斷下調預測。

第五是在預測中過度依賴於產出缺口,即產出水準與可持續產出預期之間的差距。這使得政策制定者相信,經濟中一切情況良好,因爲通膨得到了控制,成長也未過度。

第六,當事態發生時,人們的自然傾向是去探尋其中的原理,而非分析這一事態能否持續。哈佛教授、IMF前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認爲,樂觀傾向在華爾街尤其盛行。他表示,在華爾街,「大空頭很難在職場謀生」。

學術界和美聯準也落入將全球經濟不可持續的特徵合理化的窠臼。哈佛大學的裏卡多•奧斯曼(Ricardo Hausmann)和費德里科•施圖爾辛格(Federico Sturzenegger)在200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讓人們對以下可能性激動不已:金融「暗物質」將防止全球經濟「大霹靂」。該論文的結論是:不相信這種暗物質,「使分析師預測將發生危機,而這種危機出於很好的理由,仍不可捉摸」。

您已閱讀27%(380字),剩餘73%(10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