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凱恩斯主義反省金融危機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在凱恩斯逝世62年之後,在又一場金融危機發生之時,我們更容易理解凱恩斯的教義中有哪些仍然適用。

「宏觀經濟學之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幽靈又重返人間。聯袂而至的還有他最有趣的信徒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現在我們都知道什麼是「明斯基時刻」——那就是金融狂熱轉變爲恐慌的那一刻。

和所有先知一樣,凱恩斯爲追隨者提供了模棱兩可的訓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幾十年裏,凱恩斯的信徒們提出了財政微調的主張,現在很少有人仍然信奉。不過,同樣沒有人信奉凱恩斯著名的學術對手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提出的貨幣供應量目標政策。如今,在凱恩斯辭世62年後,在又一場金融危機發生並出現經濟衰退之時,我們更容易理解凱恩斯的教義中有哪些內容仍然適用。

在我看來,有三大教訓。

您已閱讀16%(317字),剩餘84%(17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