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通膨事務顧問阿爾弗雷德•卡恩(Alfred Kahn)使用了「蕭條」這個詞。總統對此大爲光火,於是卡恩開始用「香蕉」一詞代替。不過卡恩預言的蕭條還是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很可能發生在「國有化」身上。事實上,國有化已經發生了:不然你要如何描述聯邦政府針對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美國國際集團(AIG)以及越來越多地對花旗集團(Citigroup)採取的行動呢?難道國有化不是已經成爲巨大的金融香蕉了嗎?
爭論大多是語義層面的。但其中暗藏着至少兩大問題。誰來承擔損失?什麼是銀行重組的最佳方式?
銀行就是我們。經常,人們在進行討論時,就好像懲處銀行可以不對普通人造成任何損失。可如何銀行出現虧損,就必定有人要承擔損失。實際上,政府的決定是讓納稅人承擔了本應落在債權人肩上的虧損。有些人主張股東也應得到援助。不過這種情況沒有發生(理應如此):股價確實出現了暴跌。這正是股東存在的意義所在。
您已閱讀19%(438字),剩餘81%(19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