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NATIONALISE OR NOT TO NATIONALISE IS THE QUESTION
要不要把銀行國有化?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美國政界就是否該對銀行實施國有化產生了分歧。爭論的背後暗藏着兩大問題:誰來承擔損失?什麼是銀行重組的最佳方式?

In 1978, Alfred Kahn, an adviser on inflation to President Jimmy Carter, used the word “depression”. So angry was the president that Mr Kahn started to call it “banana” instead. But the recession Mr Kahn foretold happened all the same. The same may well happen with nationalisation. Indeed, it already has: how else is one to describe the actions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relation to Fannie Mae, Freddie Mac, AIG and increasingly Citigroup? Is nationalisation not already the big financial banana?

1978年,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通膨事務顧問阿爾弗雷德•卡恩(Alfred Kahn)使用了「蕭條」這個詞。總統對此大爲光火,於是卡恩開始用「香蕉」一詞代替。不過卡恩預言的蕭條還是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很可能發生在「國有化」身上。事實上,國有化已經發生了:不然你要如何描述聯邦政府針對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美國國際集團(AIG)以及越來越多地對花旗集團(Citigroup)採取的行動呢?難道國有化不是已經成爲巨大的金融香蕉了嗎?

您已閱讀9%(750字),剩餘91%(76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