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是如何墜落的?(上)

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專訪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爾夫:一位同事說,眼下的金融危機,讓原本覺得不可思議的變成了不可避免的。金融體系之所以脆弱,是因爲它依賴的是人們執行承諾的能力 ── 而未來是極不確定的。

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專訪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爾夫:一位同事說, 眼下的金融危機, 讓原本覺得不可思議的變成了不可避免的。

張力奮(以下簡稱張):2008年,全球經濟經受了重創,正陷入二戰之後近六十年裏最深重的一場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對此大家已有基本共識。這場金融危機緣起美國的次貸問題,之後波及幾乎所有西方投資銀行體系,美國房價也出現自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嚴重的跌幅。我們看到,全球信貸流枯竭, 銀行被迫國有化, 經濟秩序受到根本挑戰。如果說全球經濟「生了重病」,你會如何診斷這樣一位「病人」?

馬丁•沃爾夫(以下簡稱馬):嗯,現在我們回頭看,似乎一切已很清楚,遺憾的是,我們當時在預測時並沒能看明白。我認爲,我們正經歷的稱得上是一場完美的經濟風暴。在這場風暴中,一些非常強有力的因素彙集在一起,導致了一種極爲緊張的金融態勢。這種金融態勢又與一些十分重要的經濟體的緊張經濟態勢互動影響。尤其是美國和英國。

您已閱讀8%(416字),剩餘92%(50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