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們喜歡互相講述關於反向激勵的故事,其中「眼鏡蛇效應」是他們的最愛。這個故事講述了英屬印度(British Raj)試圖通過爲每一張眼鏡蛇皮支付賞金來清除德里的眼鏡蛇,結果卻催生了一個蓬勃發展的養蛇產業。眼鏡蛇的故事很可能只是一個都市傳說——或者說是政策專家版本的都市傳說——但有更多證據表明,20世紀初在河內曾有過非常類似的老鼠計劃。那時殖民政府懸賞收購老鼠尾巴,結果很快整座城市都爬滿了斷尾的老鼠——它們的寶貴尾巴被剪下後又被放回去繁殖。
人們很容易把這類政策失誤當作過去的事情,但《海峽時報》(Straits Times)和氣候家園新聞(Climate Home News)最近報導了馬來西亞馬六甲一項引人注目的計劃:當地居民正在出售廢棄食用油,這些油最終將被用於爲歐洲的航空燃料生產商供貨。將廢棄物——用過的食用油——轉化爲可以摻入航空燃料的原料,這一基本思路看起來就像把眼鏡蛇趕出德里一樣誘人。食用油經過三到五次油炸後味道會變差,但作爲航空燃料的原料,用過的油卻完全合格。
在這一點上,兩股有趣的力量交匯:歐洲各國政府要求航空公司更多地使用可持續來源的生物燃料——比如用過的食用油——而馬來西亞政府則對食用油進行補貼。這意味著在馬來西亞,購買新鮮食用油很便宜,而出售用過的油卻很有利可圖。如果你在馬來西亞經營小喫攤或餐館,可以用補貼價買到新鮮食用油,炸幾次食物後,再把廢油賣出去賺錢。這成了一項不錯的副業。
您已閱讀30%(609字),剩餘70%(14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