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並不是在幻想。現代生活確實有些浮淺——一種傳統美德被掏空的感覺,從工藝精神、職業素養到忠誠。別誤會:我很喜歡生活在21世紀,也相信2025年的世界比1975年要好得多。
然而,仍有些地方不對勁。你可以從一些長期趨勢中看出端倪,比如那些曾以漁業、採礦或製造業爲基礎的社區的消亡;也可以從最近的災難中看到,比如網路淪爲充斥欺詐、製造焦慮和AI垃圾的地獄。你可以在一些嚴重問題中看到,比如汙水流入泰晤士河、高街的衰敗,或許多現代工作的不穩定性。你還可以在一些看似瑣碎的擔憂中看到,比如每一個新的休閒餐飲概念都很快走下坡路。你會發現,這些社會弊病無一不是與商業密切相關。
關於這個問題,有大量書籍可供參考。這種「空心化」現象在多部作品中都有探討,包括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的《羣體孤獨》、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的《底層生活》、JD•范錫(JD Vance)的《鄉下人的悲歌》、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的《獨自打保齡》,以及科裏•多克託羅(Cory Doctorow)即將出版的《糞化》(Enshittification)。
您已閱讀22%(494字),剩餘78%(17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