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復仇(上)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無論是在起源還是結果上,當前的危機與最近30年來發生的一系列金融危機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亞洲金融危機更是與之具有直接的聯繫。

過去30年來,一系列金融危機週期性地對世界造成衝擊,我們目前面臨的這場危機,可以看作是其最新一輪體現。這場發生在美國和歐洲的金融動盪,其所影響到的經濟體至少佔全球總產出的一半,這使之成爲比先前歷次危機都更爲嚴重的一次。然而,與那一系列危機相比,無論是在起源還是結果上,當前的金融危機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這讓人十分沮喪。

爲了找出相似之處——同時有助於思考如何解決當前面臨的緊迫問題——我們需要回顧一下20世紀70年代末的情景。石油美元,即石油輸出國在原油價格急劇上升時賺取的外匯,通過西方銀行被轉移至較不富裕的新興經濟體(主要是拉丁美洲)。

1982年,墨西哥政府宣佈無法償還債務,迫使紐約和倫敦的貨幣中心銀行(money centre banks)陷入困境,導致了近30年來的第一次大危機。

您已閱讀15%(344字),剩餘85%(19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