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國家將步入衰退?

最新數據顯示,紐西蘭成爲近期亞太地區首個步入衰退的國家。但說到底,亞洲的優勢在於:其經濟成長率是從一個較高的基礎上開始下降的。除了日本以外,亞洲的經濟衰退看起來還很遙遠。

紐西蘭是每天早晨第一個見到陽光的國家,也恰恰成爲了亞太地區第一個步入經濟衰退的國家。該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毛額(GDP)數據顯示,私人消費和出口出現下降,但政府支出僅出現小幅成長。與此同時,從技術角度講,日本已陷入半衰退狀態。來自亞洲其它經濟體嚴峻的經濟數據,是否表明這個曾成長強勁的地區會有更多國家遭受衝擊呢?

亞洲與美國之間牢固的貿易聯繫,意味著它總是會被波及:如果美國房屋業主把自己的鑰匙交了出去,他們購買南韓電視或中國冰箱的可能性也會下降。這會使亞洲受到傷害,因爲多年來,該地區的出口密集型程度變得更高而非更低。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數據顯示:1980年,在不包括日本、中國和臺灣的亞洲地區,出口在產出中所佔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而現在則佔一半以上。2001年,中國的出口佔GDP的五分之一,在2007年則佔到了37%。食品和能源價格的螺旋式上升加劇了經濟低迷,因爲它使各國央行官員受到了束縛。

指望通膨持續走低的決策者們,目前正試圖推動經濟成長。例如,中國本月放棄了數年來的貨幣緊縮政策,轉而下調貸款利率和規模較小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臺灣也通過一種更爲溫和的方式予以效仿。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寄希望於價格漲幅放緩——例如,韓元不斷走弱就有可能推高國內的通膨。此外,即使降低借貸成本,並提供更多的資金,也只有做了一半的工作;擔心失業的消費者通常會選擇儲蓄而不是消費。

您已閱讀80%(605字),剩餘20%(1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