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專訪FT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爾夫:在沃爾夫看來,歐巴馬政府可能會倒向貿易保護主義。如果幾年後中國經常賬戶盈餘仍未縮小,美國人就會說:我們要開徵進口附加稅了。
張力奮:到目前爲止,幾乎所有陷入金融困境的國家都認定,應該爲本國銀行機構紓困。另一方面,比如說,即便在歐洲和歐元區內部,各國的對策上又存在很大分歧。例如,德國和法國並不相信削減增值稅會刺激消費。歐美之間在政策層面上一致行動,談何容易?一些國家,比如英國,正對其經濟政策做根本調整,幾乎是180度轉彎,犧牲原定基本立場。布朗(Brown)領導下的新屆工黨政府拋棄了已奉行十多年的審慎的公共財政政策。病急投醫,它們會成功嗎?
馬丁.沃爾夫:這裏存在兩個問題。第一,西方各國對財政刺激的確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那些有意採取財政刺激措施的國家,恰好是最不具備這種能力,而那些可以負擔這種做法的國家,又不會採取此類措施。因此,如果德國人袖手旁觀,這可能會使失衡更爲嚴重。這正是讓我頗感擔憂的事情。歐洲內部存在巨大分歧,而且分歧不只侷限在歐洲大陸人與所謂的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人之間。歐洲各國最終所達成的全部刺激措施可能是杯水車薪,這就是西方各國在相互協調方面的現狀。真正令我擔憂的是:我們最終將看到全球失衡並未改變,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的財政狀況卻明顯惡化。這多少可謂是種災難性的結果。
第二個問題,是某種程度上英國將出現何種情況?顯然,工黨政府已拋棄自己全部的原則,他們推行的政策實際上比我們大多數人所意識的更具擴張性。這種做法如何起作用?我認爲誠實的答案是:我們不知道。工黨政府採取這些非常措施的理由是:我們所處的境況非同尋常,面臨通縮以及由通縮帶來的一場真正的經濟崩潰風險。我認爲,美國的處境也一樣。這種局面下,你不能再袖手旁觀。政府擴大財政赤字,只需從央行借款爲其提供融資即可,我們知道這麼做就會有效果。好的,那麼就這麼做。當然它也可能在某個時候帶來爆發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工黨政府的觀點是:像英國這種負債水準的國家,無法承受陷入通縮的風險。我贊同這一觀點。通縮的確非常危險,歷史將證明這一點。我們不希望最終出現這種局面。因此,我希望工黨政府的措施,能收到效果。如果它沒有奏效,我們可真要陷入最糟糕的境地了,這不僅是因爲政府的財政狀況,還因爲我們將落入通縮性債務陷阱——這意味著債務的實際價值始終在上漲,而家庭收入卻沒有成長——這是非常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