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投資銀行

Lex專欄:高盛和摩根史坦利主動「轉型」,成爲受美聯準監管的銀行。這一招在戰術上很高明,它們如今可以長期獲得美聯準信貸,未來還能獲得零售存款等資金來源。

它們新的身份反映了一種新現實。投資者失去了對批發市場融資模式的信心。政客希望銀行降低負債率。即使高盛與摩根史坦利能使市場相信它們作爲獨立投行的前途,但投資者與監管者仍會堅持要求它們少用槓桿操作。不管怎樣,其回報率最終很可能還是會降到那些笨重的全能銀行的水準。

因此,如果你無法打敗它們,那就加入它們?不盡然。高盛與摩根史坦利是一流的機構,並將繼續根據回報率的高低,在業務範圍內配置資本。它們的新監管機構美聯準仍認爲,一家資本「充足」的銀行,其有形淨值是有形資產的20倍。至少就目前而言,這讓它們得以繼續運營。也幸虧這樣,因爲Bernstein Research研究表明,在信貸危機爆發的前3年,美國投行利潤成長的一半來自槓桿操作。

如果市場重拾一些冷靜,高盛和摩根史坦利應會從投行業減弱的競爭中獲益。但是,僅僅爲了取悅監管者和憤怒的股東,它們就很可能必須購入零售存款,或自己被一家存款機構收購。至於它們是否會全身心投入,則是另一回事,而且它們能否成功亦沒有任何保證。零售銀行業需要有規模和值得信賴的品牌——經紀自營商目前在兩方面皆有所欠缺。

您已閱讀92%(468字),剩餘8%(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