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貸危機與經濟大蕭條

FT專欄作家託尼•傑克遜:我在去年11月提出,當前這場危機可能與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有一定相似之處。當時,這是一種隨意之說。現在,我想人們需要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我並不想聳人聽聞,也不是要兜售那個老掉牙的說法——即歷史總是重演。在很多方面,1929的世界都與現在不同。但是,它又確有足夠的相似之處,讓我們獲得啓迪。目前,我們需要所有一切具有啓發性的觀點。

就此而言,查爾斯•金德爾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的《蕭條中的世界,1929-1939》,是我所知的最好的一本書,我近來一直在拜讀此書。《蕭條中的世界,1929-1939》最新一版是在1986年,作者提出的一個觀點,與當前危機具有緊密的相關性:經濟大蕭條並非在美國製造。就像現在一樣,危機從一開始就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共同解決。

然而,一點明顯的不同是,當時市場崩潰開始於1929年,但先前衰退已經出現。而這一次,衰退發生於市場崩潰之後。

您已閱讀18%(323字),剩餘82%(14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