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

敘利亞
敘利亞內戰導覽

阿薩德政權倒臺爲重塑該地區格局的「阿拉伯之春」起義劃上了句號。

沙烏地
沙烏地王儲面臨空前國際壓力

加德納:人們曾經以爲穆罕默德親王在領導某種自上而下的「阿拉伯之春」,但這位任性和專制的王儲似乎正把專制統治引向不歸路。

世界告別「短期和平」時代

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佛格森:蘇聯解體後的20年可以被稱爲「短期和平」時代,但這個時代似乎已經結束。戰爭正捲土重來,但並非是亨廷頓預言的「文明衝突」。今天的大多數衝突是在穆斯林之間發生的。

阿拉伯之春還是阿拉伯革命?

FT專欄作家邰蒂:下一次美國官員談論中東時,留心觀察他用的是阿拉伯之「春」、還是有爭議性的「革命」一詞。微妙的用詞變化具有深遠意義。

埃及變局引發的思考

FT中文網撰稿人周軼君:「阿拉伯之春」證明,對民主的訴求是普世的,與宗教無關,此後的民主化經驗卻因各國歷史背景、社會文化、政治光譜的不同,各有其幸與不幸。

西方的雙重標準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對合乎倫理道德的外交政策來說,中東是它們的墳墓。每當西方領導人大談維護政治多元化、法治或人的尊嚴時,中東地區總會令他們蒙羞。

敘利亞
爲不干預敘利亞辯護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對於任何外部干預,關鍵問題不僅在於能否阻止殺戮,還在於能否決定性地扭轉局面,有利於達成一個和平、可持續的政治解決方案。如果這種情況不能發生,外國干預只能加劇衝突。

西方應警惕伊斯蘭主義

美國企業研究所訪問學者阿亞安•希爾西•阿里:對於穆斯林世界,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轉變將是緩慢的,西方應該向那裏的世俗團體提供更多的支持。

埃及
埃及人的成就

前國際原子能總署總幹事巴拉迪:穆巴拉克倒臺後的一年,埃及政局起起落落。但是,我們已取得了一項無可否認的成就:恐懼已經不復存在。

敘利亞
俄中在敘利亞的誤區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最近俄羅斯和中國投票否決有關敘利亞問題的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此舉顯示出俄中對阿拉伯乃至國際輿論的誤判。

敘利亞
分析:俄中否決把敘利亞推向內戰?

俄羅斯聯合中國否決聯合國安理會譴責敘利亞當局的決議,很可能促使敘利亞反對派下定決心通過武裝鬥爭推翻阿薩德政權。

阿拉伯民主可學東方

倫敦經濟學院教授拉瑪昌德拉•古哈:阿拉伯民主能否鞏固,取決於抗議者希望樹立的模式。阿拉伯國家應該研究東方較新的民主政體的經驗。

抗議
2011年全球五大事件

FT專欄作家拉赫曼:民衆抗議是2011年的基調,五大事件(阿拉伯之春、歐債危機、佔領華爾街、擊斃本拉登、日本海嘯)的前三件均與抗議有關。

Lex:「阿拉伯之春」尚未結束

獨裁政權垮臺可能使整個阿拉伯地區經濟發展水準得到提高,但這需要時間。目前大多數爆發革命的國家仍不穩定,投資者應耐心等待。

躁動的阿拉伯青年

突尼西亞青年布阿齊茲的自焚,引發了「阿拉伯之春」。這是阿拉伯青年一代對傳統政治精英的反叛。但他們缺乏耐心,任何不滿都會讓他們重返街頭。

民主
全球民主新悖論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2011年的主線是民主的推進和民主國家的失敗:阿拉伯獨裁者紛紛垮臺;西方民選領袖則深陷危機。這是全球新格局中出現的新悖論。

埃及
埃及:夢想與現實

FT專欄作家拉赫曼:許多西方人曾對「阿拉伯之春」抱著一廂情願的幻想,但從埃及選舉中勝出的卻是伊斯蘭組織,西方是否應該對此感到恐慌?

俄羅斯
政治強人不能代替民主

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和學者科胡特:民主制度也可能會決策緩慢、令人失望,然而它仍然是團結各個階層、解決爭端和創造繁榮的最優越的方法。

阿拉伯民主的三個敵人

戴維•加德納:伊斯蘭主義、宗派主義和民粹主義是阿拉伯民主發展道路上的三大幽靈。突尼西亞的選舉可能爲推翻獨裁政權的各個阿拉伯國家樹立榜樣。

FT社評:突尼西亞選舉令人鼓舞

1月,突尼西亞人趕走了獨裁者本•阿里,震撼了整個阿拉伯世界。上週日,突尼西亞舉行了選舉。現在的任務是,讓民主憲政在這個長期喪失自由的國家裏紮根。

歐元區
2011:憤怒之年?

FT專欄作家吉狄恩•拉赫曼:阿拉伯之春、雅典抗議、馬德里靜坐、倫敦騷亂、印度絕食……2011年正成爲全球憤怒之年。但是,這一模式存在著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外——那就是美國。

敘利亞
阿薩德不倒,抗議難止

FT國際事務編輯戴維•加德納:中東各國之所以對阿薩德政權轉變態度,不只是因爲它們對該政權深惡痛絕,還因爲它們越來越堅信,該政權行將滅亡。

沙烏地
沙烏地手段不高明

前CIA伊斯蘭政治戰略分析項目負責人納赫利赫:沙烏地干涉海灣國家內政、打擊該地區什葉派的做法,可能導致更多的暴力,損害西方在海灣的切實利益。

阿拉伯民主需要錢

前聯合國常務副祕書長馬洛赫-布朗:當政治獵殺運動變得沒完沒了時,左右最終結果的可能是經濟狀況。外交手段不起作用時,金錢就開始顯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