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治

埃及變局引發的思考

FT中文網撰稿人周軼君:「阿拉伯之春」證明,對民主的訴求是普世的,與宗教無關,此後的民主化經驗卻因各國歷史背景、社會文化、政治光譜的不同,各有其幸與不幸。

2012年我在英國劍橋大學學習,親眼目睹學界爲「阿拉伯之春」歡欣雀躍。當時,學者們的普遍共識是「『穆斯林排斥民主論』徹底終結」(absolute end of Muslim exception)。一名原籍巴勒斯坦的教授大聲疾呼:「我們還要聽多少次『阿拉伯沒有準備好迎接民主』的論調?」

但時至今日,「阿拉伯之春」的發展看起來不那麼美妙。敘利亞內戰未絕,突尼西亞伊斯蘭激進勢力涉嫌暗殺世俗派領導人,就連曾經被認爲轉型最平穩的埃及,血腥清場也打破了非暴力革命的元氣。

埃及清場的槍聲似乎證明了人們一貫的質疑:穆斯林對「自由民主制」(Liberal Democracy)沒有準備好,民選政府竟然被軍方武力推翻。還有人更悲觀地哀嘆:伊斯蘭與民主無法共存。

您已閱讀9%(320字),剩餘91%(31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