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

詠竹坊
上海「豪宅家族」涉資產糾紛致10億美元別墅凍結 爲投資者敲響警鐘

上海豪門繼母與嫡子資產糾紛警示:企業無論上市與否,均可能因此陷入困境。

恆大
中國恆大清盤人尋求向許家印等人追討60億美元

在香港法院提起的訴訟旨在收回據稱誤發的股息及酬金,其目標對準了這家破產房地產集團的創辦人及高階主管在全球的資產。

孟晚舟
從美國DPA制度的歷史和現狀看孟晚舟案中的玄機

孫棟瑜:美國耗費如此多的司法資源,加拿大也因本案承擔了巨大壓力,暫停協議中的事實陳述又做出了詳細陳述,爲什麼還對孟晚舟如此寬大?

圍獵中國跨境電商賣家——一場針對中企的智慧財產訴訟亂象

張寧:大量針對中國賣家的美國商標侵權訴訟沒有足夠法律基礎,但中國賣家對美國法律的陌生和不敢對抗的心理滋生了此類特殊的「盈利模式」。

決定2020年美國大選的120場訴訟

張千帆:縱觀這次美國大選之後的120場訴訟,並沒有發現一起「舞弊」事件,更不用說足以影響選舉結果的大規模舞弊。歷史這一頁該翻過去了。

華為
華為專利許可訴訟上訴失敗

2017年被英格蘭高等法院命令支付全球許可費後,該公司不服,於是向英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這一上訴已被駁回。

保險業
大量訴訟推高董事責任險保費

董事和高級職員責任保險的平均成本在過去兩年幾乎翻了一番,以至於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決定親自爲公司董事提供個人責任保險。

美國是否計劃向中國索賠?

劉裘蒂:美國計劃如何就新冠病毒疫情向中國索賠?法律依據是什麼?這些法律依據行得通嗎?訴訟將如何發展?

中國首例跨性別平等就業權糾紛案當事人:「我們就是普通人」

張泳:專訪中國首例跨性別平等就業權糾紛案當事人小馬,談案情、中國跨性別羣體的生態,以及對社會的期望。

華為
華為起訴美國:讓法律的歸法律

劉波:儘管這次起訴勝算不大,但這應被視爲一次理性的維權之舉,而不應被過度地置於中美衝突的語境中看待。

券商
里昂證券面臨前美國僱員起訴

中信證券旗下里昂證券於2月份宣佈退出美國股市,約有90名工作人員因而失業。他們因未獲得2016年獎金準備向里昂證券發起訴訟。

銀行
德銀同意支付72億美元和解金

德銀同意支付31億美元民事罰款,並向消費者提供41億美元補償金,以了結對其涉嫌不當銷售抵押貸款證券的調查。

拉加德
法庭:拉加德擔任法國財長時翫忽職守

法國法庭認定,拉加德在擔任法國財長期間未能阻止政府向一個企業家支付4.03億歐元款項。IMF董事會開會審議此案。

中國成國際企業案件重要訴訟地

跨國公司已經習慣於在美國或歐盟法院打漫長而艱難的法律戰。如今,它們應該爲新出現的第三個戰場做好準備。

中國應該如何應對南海仲裁案裁決?

童之偉:中國應當直面南海仲裁裁決作爲國際法司法文書的客觀屬性,正視其給中國南海利益帶來長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

言論自由,才能還原歷史真實

張千帆:洪振快努力還原真實的歷史故事,但一審判決選擇扼殺他的言論。封殺歷史研究自由空間,恰好爲虛無主義提供避難所。

石油
中石化向雷普索爾索賠55億美元

中石化因一個已存在三年的合資企業,與西班牙石油集團雷普索爾產生糾紛,通過仲裁向雷普索爾要求55億美元。

在華外企必須接地氣

專利律師魯濱遜:要降低監管調查帶來的風險,外資企業在中國必須有朋友。這不是鼓勵企業付諸腐敗,而是爲了保障資訊暢通。這是高通應吸取的教訓。

專利
一場或改變科技企業平衡的專利訴訟

谷歌對微軟摩托羅拉專利糾紛案提起上訴,一審裁決有利於專利應用方,若上訴維持原判將打破高科技產業的平衡,降低企業將技術納入業界標準的意願。

中石化
中國生物柴油業的尷尬前景

目前中國政府尚未就生物柴油的使用下達全國行的指令。加上中石化鄧國有石油公司拒絕銷售生物柴油,讓生物柴油製造商面臨沒有市場的艱難局面。

WTO
WTO的雙重標準

美國經濟戰略研究所普雷斯托維茨:世貿組織必須意識到全球化中兩套遊戲規則並存的現狀,並建立起一套清晰的標準,以區分哪些經濟體遵守哪一套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