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

梁啓超,一個流亡者的抗爭

李禮:一個傳統知識人如何變成現代意義上的持不同政見者?在許知遠的《梁啓超:亡命(1898-1903)》中,這可以自洽地構成一個敘事線索。

十年之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十年以來,比我更年輕的一代,就處於這樣一個時代。他們生活在一個物質與資訊豐沛、思想卻匱乏的時代,個人聲音輕易淹沒在喧譁的衆聲中。

莫斯科的年輕人(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一個被宣佈爲「歷史終結」的時代,似乎早已被埋葬的極端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再度興起。我在莫斯科的導遊小郝,就曾遭到俄國仇外的「光頭黨」青年的襲擊。

獨特性的誘惑(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新加坡模式仍令很多人著迷不已,它將政治壟斷、高效的市場經濟、虛假的傳統文化、高科技、消費主義結合在一起,爲現代專制者提供新的合法性。

半山的中國佛像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不丹首都廷布,李揚像我見過的很多中國年輕人一樣,年輕、聰明、靈活,卻也過早世故,不準備理解其它邏輯了。

從劉賓雁到胡舒立(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一九八七年的劉賓雁與二零零九年的胡舒立,或許都標誌着各自年代改革的停滯。一位面對政治壓力,一位則遭遇日益穩固的利益集團。

從劉賓雁到胡舒立(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歷史充滿了意外的苦澀,當劉賓雁二零零五年離去時,全世界都在大談「中國的奇蹟」、「中國的崛起」。他則被遺忘了。

從劉賓雁到胡舒立(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胡舒立前景無比燦爛時,劉賓雁於2005年底在美國新澤西孤獨地離去。中國年輕一代記者中,很少知道這個名字。

從劉賓雁到胡舒立(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胡舒立想創造一個關於改革的新共識。她要讓孤立的思想和行動連接在一起,讓它們變成推動中國進步的理性力量。

對話的困境(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中國經濟成長最迅速的十年裏,中國民營企業家最熱衷的活動是登山,自由知識分子則大談基督教。

對話的困境(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很少有藝術家與知識分子能逃避這樣的誘惑——如此廣闊的聽衆,如此豐厚的報酬,如此不可思議的自我展現機會。

許知遠
錯失的十年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有人認爲,既然民主試驗屢遭失敗,自由市場陷入金融危機,那麼中國或許找到了它的獨特模式。

柏林圍牆與深圳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主義的時代,「自由」、「民主」變得聲譽不佳。歷史感普遍的消退,往往是危險的前奏。

史達林
曖昧的榮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歷史的真實與凝重被丟棄了,觸目驚心的殘酷被消解了。但倘若你不能嚴肅對待自己的罪惡,誰又能相信你是個值得信賴的夥伴?

許知遠
詞窮之時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中國的複雜性被過分誇大了,它並不難理解。只是因爲捲入的人太多,歷史太長,人們太習慣繞來繞去,它纔不斷地重複自身。

許知遠
從《醒來》一書找到時代特徵

自由撰稿人米格:誰也無法否認許知遠對《光榮與夢想》的狂熱迷戀與不懈模仿。如今,我甚至猶豫著是否應該將《醒來》稱爲「許知遠的新著」。

許知遠
刺殺者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那真是個興奮、豐富、刺激而又混亂的年代。這是那個時代的風尚,青年人四處遊蕩、結交、爭辯、辦報,有時他們還一起做炸彈。

許知遠
史景遷眼中的鄧小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過去300年裏,中國領袖包括康熙、雍正,然後就是一個大跳躍:曾國藩,他也是一個非常靈活的人……鄧小平的強大影響持續了25年,比雍正和曾國藩還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