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事

對話的困境(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很少有藝術家與知識分子能逃避這樣的誘惑——如此廣闊的聽衆,如此豐厚的報酬,如此不可思議的自我展現機會。

「審查?什麼審查?藝術家在中國享有極大的自由」,作家鐵凝在九月底的北京對《明境週刊》記者說,「我們期待在法蘭克福的自由交流。」 鐵凝是中國作家協會的主席,這個協會大約有七千名成員,他們仍可以每月領取到津貼,儘管錢的數目僅僅是象徵性的,但象徵性卻不意味著不重要,它表明了是誰依附誰。

鐵凝的話像是對黃平的響應。這位中國最重要的知識分子雜誌《讀書》的前任主編在法蘭克福說,他主持雜誌十四年來,從來沒有遇到來自權力部門的干涉。

這僅僅是拙劣的謊言,還是蘊涵著更多的東西?你可以爲鐵凝、黃平辯護——這只是被迫之舉,他們當然不至於「天真」或「愚蠢」到不了解中國現況,甚至私下也會對戴晴、貝嶺這些異議作家心生理解,檯面上發生的一切這僅僅是一種「表演」,他們在面對西方人的目光,他們要 「表演」自己對國家的支持。他們都是體制中人,在特定時刻,只能暫時放棄自我。這是中國的現有國情。

您已閱讀7%(381字),剩餘93%(48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