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事

對話的困境(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現在,毛澤東在延安創造的策略,要通過全球電視網、網路、巡迴演出、展覽獲得更大的迴響

阿齊茲抑制不住要講話。他說他是巴基斯坦人,他說你是中國人吧,他說「九•一一」是布希製造出來的陰謀,他還覺得毛澤東很了不起,他還說六年前去過廣州,真是讓他大開眼界——午夜時分,街上還是人擠人,坐在露天的攤位上喫喝、交談,沒人害怕炸彈和搶劫,他覺得這在巴基斯坦和歐洲都不可想像。如果專制能帶來繁榮和安全,他寧可選擇專制。「未來是你們的」,他大聲說,「你們會超過美國的。」

他三十五歲,九年前從伊斯蘭瑪巴德來到法蘭克福,留著兩瞥鬍子,頭髮不長,茂盛而蓬亂,他握著方向盤,每說一句,就從後視鏡看我的反應。這幾天,計程車的生意尤其好,他總是載中國人。他問我馬路旁的廣告牌上的漢字是什麼意思,廣告牌上擠滿了方塊字:紙、書展、中國、活力、印刷、出版、新穎、主賓國……它們大小不一、密密麻麻地組合在一起。

隨著阿齊茲熱情而含混的英語,法蘭克福逐漸展開。一座寒冷、生硬的城市。在盟軍飛機的慘烈轟炸後,中世紀的古城痕跡盡被摧毀。德國人進行了一場現代主義實驗,到處都是直線條的鋼筋、玻璃牆大廈,倒是符合這深秋的陣陣寒意。萊茵河流經市區,它曾給法蘭克福帶來貿易,人們在這裏交易土豆、海魚、小麥、咖啡、資訊……電子螢幕取代了河灘旁的討價還價,但貿易精神從未消退。它是德國的金融中心,自從一九四九年以來,還是全球的書籍交易的中心。

您已閱讀18%(547字),剩餘82%(24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