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

史景遷眼中的鄧小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過去300年裏,中國領袖包括康熙、雍正,然後就是一個大跳躍:曾國藩,他也是一個非常靈活的人……鄧小平的強大影響持續了25年,比雍正和曾國藩還要長。

「中國學研究領域的畢加索」,一份報紙曾這樣評價著名的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在英語世界,沒人比這位耶魯大學教授寫出「更好看」的中國研究作品。據說史景遷教授是在咖啡館中撰寫那些歷史著作的,浸泡在歷史灰塵中的人物都重新獲得了生命力。事實上,他的中國歷史作品就像小說一樣精彩,它們不僅要接受來自同行的由衷讚揚,還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出生於1936年的史景遷相信,歷史並不僅僅是由枯燥的數字與冰冷無情的事實組成,而是那些活生生的個人,他們的喜怒哀樂、雄心與感傷,纔是理解歷史的關鍵。他對於中國的歷史描述也儘量超越地域所限,而將之置放於人類普遍的經驗與情感中。他更看重歷史的連續性,在《追尋現代中國》中,他將現代中國的形成上溯於明代晚期,直到今天,中國仍在向一個現代國家的轉變過程中。

這篇對話發生於2004前,那是鄧小平誕辰100週年,人人認定正是這位傑出人物把中國引入了正確的航道。如今,5年過去了,由鄧小平倡導的改革卻陷入了某種停滯,實驗精神正讓位於一種新的僵化,濃重的意識形態色彩捲土重來。此刻,重溫這篇訪問,或許能夠提醒我們,中國發展本應有的軌跡。

您已閱讀13%(492字),剩餘87%(33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