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火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一位年輕的消防隊員的生命,還有這座造價高昂的現代化大樓,就在這自我慶祝中,完結了。那強大、那輝煌、那傲慢,都可能突然間煙消雲散。

一場大火,令它擺脫了長期的附屬地位。它的整體結構仍在。如果白天望去,昔日灰土土的玻璃幕牆完全不見,像是鍍上一層白色的香菸錫紙皮,只不過這錫皮已被燒過了,留下了坑坑點點,像是經歷過一場痛苦的涅磐。那龐大歪曲的主樓倒顯得不合時宜的笨重。總有人在這裏拍照,人們在匆忙地親歷歷史。他們比羅馬人幸運,後者要等上兩千年,纔看到鬥獸場被風蝕成滄桑的遺蹟。而在北京,只一夜,嶄新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殘敗。如果,你在這雪夜到來,這殘敗就更顯觸目驚心,白色的錫皮變成了夜晚的黑乎乎的一片,像是一垛架起的被燒盡的木柴。金臺夕照,緊臨它的地鐵站有這樣一個名字。

這座大樓屬於中央電視臺,世界最臃腫、也是最傲慢的新聞機構。自從二零零二年以來,這座由荷蘭人庫哈斯設計的大樓,就吸引了無數的驚歎和指責。它和鳥巢體育館、T3航站樓一樣,被視作中國在二十一世紀新地位的象徵。建築是一個國家氣質再好不過的延伸。維多利亞風格的磚樓,是英國人十九世紀霸權的拓展;芝加哥三十年代興起的那些方盒子,預示著美國的興起。

「我看到了未來」,《紐約時報》的建築評論家尼克萊•歐如索夫去年七月寫道。這未來是什麼呢?對於世界來說,或許是中國不可阻擋的崛起,它毫無眷戀地拋棄掉過去,擁抱最大膽的念頭、最先進的技術。奧運會的開幕式,或許繼續加深了歐如索夫的印象——那令人生畏的規模的力量。

您已閱讀28%(562字),剩餘72%(14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紀事

跟隨作者足跡,遍遊世界東西十萬裏;追蹤作者思緒,縱論中國上下五千年。 作者許知遠,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電腦系,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商業週刊/中文版》執行主編。現爲獨立作家,已出版作品《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國紀事》和《醒來》《僞裝的盛世》《抗爭者》等。

FT商學院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