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03年,趙爾巽從山西調任湖南,面對當地學堂「騷動」,他向學生們大談民權自由,寫下幾千字駁斥文章,其中滿是西方名人:從達爾文、斯賓塞到馬志尼、林肯。不過趙的幕僚披露說,這位新任巡撫只是買了26本《新民叢報》看了半個月,然後記住了這些時髦人物和觀點。
這一年正在北美流亡的梁啓超成爲一種符號,對美國人來說,他是一個偉大而勇敢的記者。對中國的年輕人來說,30歲的梁啓超既提供見識,也展示勇氣。梁的影響力既是《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全球傳播的結果,也是「流亡」身份的賦能。一個傳統知識人如何變成現代意義上的持不同政見者?這並非許知遠的《梁啓超:亡命(1898-1903)》描繪的主要圖景,卻依然可以自洽地構成一個敘事線索。
您已閱讀10%(309字),剩餘90%(28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