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

影視
從《新聞女王》看「職鬥劇」的誕生與前途

非非馬:由《新聞女王》催生、帶火的「職鬥劇」未來走勢將如何?這類題材能否完成對「職場厚黑學」的審視、反抗和超越?

影視
「姐弟戀」影集升溫背後的變奏和套路

非非馬:《愛情而已》中男女主角的雙向救贖,讓人們看到姐弟戀題材的新可能。但偶像劇的內核,仍然需要其犧牲有關情感問題複雜性的討論。

影視
《狂飆》的突破與侷限

非非馬:電視劇《狂飆》難能可貴的突破之一,是表現出了小人物階層的結構性委屈。而劇中形象扁平的腐敗分子,不得不說是此劇的一個侷限。

電視劇
《慾望都市》復活,再談「薩曼莎」背後的她

張璐詩:因主演《慾望都市》中的Samantha而爲中國觀衆熟知的Kim Cattrall,本身就是一位女性主義者。她爲「女性主義」在近15年裏逐漸變成貶義詞而感到可惜。

樂尚街
《三十而已》:中產女性向往的家居?

鄭靜:這部熱劇的價值觀體現在家居上就是:地段表示羣落,面積彰顯身價,軟裝透露品味。劇中人品味真的好嗎?

電視劇
歐洲人「三十不立」,沒關係的

Luning Wang:熱播劇《三十而已》引發廣泛討論。倫敦的富太太圈對待年齡、物質等生活態度與劇中有怎樣的異同?

女性
中年人的慾望都市

邰蒂:《慾望都市》的作者在60歲之後又出新作《都市裏還有性嗎?》,講述中年女性的情感生活。

電視劇
如何面對應接不暇的電視劇?

雅各:高質量、高預算的電視節目越來越多,如何擠出時間來看?或許別無他法,只能犧牲睡眠。

電視劇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惡,還是體制壞?

劉裘蒂:這部劇留下一些思考:數據有沒有倫理?數據一旦爲政權服務,如何能夠保障百姓的福祉?

美劇
美劇簡史:這個宇宙爲何一直高燃?(下)

李驥:回看美劇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競爭性創造」和「創造性競爭」的歷史,在這個概念下,美劇基本上做到了極致。

電視劇
宮廷劇讓中國觀衆著迷

學者稱清宮劇的成功祕訣有兩點:一是勾心鬥角的故事與當今職場生活存在共鳴;二是它們重現了中國文化的輝煌之處。

《權力的遊戲》如何改變了電視行業?

自《權力的遊戲》首次播出以來,電視業發生了鉅變。Netflix和亞馬遜等公司紛紛進入該領域,並試圖複製該劇的成功。

電視劇
《權力的遊戲》最終季首播創觀看人數紀錄

《權力的遊戲》第八季首播當晚創1740萬觀看人數,其中使用串流媒體平臺觀看的人數比第七季首播時高97%。

Netflix
Netflix大舉押注內容支出

Netflix一直在爲電影和電視劇的製作和收購投入巨資,分析師預計,這種大手筆支出將影響利潤率。

居食趣
《延禧攻略》讓觀衆熱議「服化道」

鄭靜:這部清宮劇讓「服化道」成爲社群媒體熱議話題,並助長了點擊率,開創了中國影視劇新的成長點。

美國距離「基列國」有多遠?

福魯哈爾:《使女的故事》描述美國變成一個神權獨裁的「基列國」,作者一針見血地揭示了自由民主制有多脆弱。

電視劇
中國「字幕組」:一個神祕的存在

張無忌:「字幕組」備受中國「洋劇迷」推崇,但也因版權問題而受爭議。他們始於熱愛,並試圖探索商業化道路。

Netflix
Netflix:「我們希望能娛樂每一個人」

Netflix訂戶超過1億之際面臨的問題是,對未來訂戶的競爭將來自傳統有線電視和衛星營運商,還是蘋果、谷歌、亞馬遜?

「精緻利己主義者」祁同偉爲何引起同情?

從易:《人民的名義》這部聚焦反腐的正劇,正面人物令不少觀衆覺得很假,大反派祁同偉卻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同情。

電視劇
《人民的名義》:荒謬的真實

黎巖:這部中國熱播劇在完成其「揭黑反腐」的劇情設定時,順便也把一些中國官場潛規則「洗白」了。

樂尚街
以「人民的名義」看中國官場家居

鄭靜:從這部風靡中國的官場電視劇看,中國領導偏愛歐式風格和現代簡約,中式風格也是抹不去的情結。

洋劇迷
中國「洋劇迷」在追什麼劇?

張無忌:傳統英美日韓劇已無法滿足中國洋劇迷的需求,他們開始跟著生機勃勃的小語種字幕組,追熱門小語種劇。

速讀
上市公司漲停因爲重名《歡樂頌》?

去年虧損的貴州紅星發展股價突然大漲,部分原因是其名稱跟熱播電視劇《歡樂頌》中作爲被收購目標的虛構公司相像。

Lex專欄:阿里巴巴打造娛樂帝國

阿里巴巴的強大在線品牌和雄厚資金意味著,旗下娛樂企業有機會取得成功,但這些企業的股權結構複雜得令人困惑,使人難以判斷股東會否獲益。

專訪HBO執行長普萊普勒

從《黑道家族》到《權力的遊戲》,HBO以高質量的影集創作在美國電視劇提供商中獨樹一幟。HBO是如何應對激烈競爭的?內容提供商與分銷管道之間應保持怎樣的關係?

默多克
別讓默多克買下時代華納

FT專欄作家加普:無論從創意還是資金角度看,眼下都是電視的黃金時代。這是市場進入門檻降低和激烈競爭產生的良性結果。然而,一輪大規模併購可能將其葬送。

韓劇
韓劇的誘惑力

南韓電視劇出口總額已從2001年的800萬美元增至2011年的1.55億美元。韓劇走紅既反映南韓增強的文化魅力,也反映製片公司競爭的商業文化。

英語
懷舊的中產階級

這部美劇展現了怎樣的價值觀和新聞觀?反映了編劇索爾金怎樣的風格?嫌正面解說不夠過癮,FT專欄作家Robert Shrimsley還虛構了一段趣味橫生的《新聞編輯室》男女主人公的對話。就從男主角威爾·麥卡沃伊的口頭禪America was great when······說起吧。

電視影集重新興起

時移技術推動依賴廣告收入的電視廣播模式向現場直播模式轉型,也爲複雜的情節發展提供了舞臺,推動敘事龐大的電視影集重新興起。

電影
中土世界的主宰

影片《霍位元人I》中,馬丁·弗里曼出演的畢爾博充滿喜劇輕鬆氣息,全明星陣容的瑞文戴爾(林谷)展現了前拉斐爾風格。作者Nigel Andrews本不打算看這部片的,當看到瓦格納式的結尾時,他已經迫不及待第二部了。

甄嬛傳
《甄嬛傳》能輸出什麼價值觀?

讀者侯健羽:《甄嬛傳》在美播出,被視作中國電視劇「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但我認爲這部戲在美國不會受到太多認可,更不可能讓那裏的人對中國心生嚮往。

電視劇
中國電視劇不接地氣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白雲:我們從電視劇裏很難找到喫驢肉火燒、麻辣串的自己,也找不到擠巴士、在出租房大戰小強的杯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