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惡,還是體制壞?

劉裘蒂:這部劇留下一些思考:數據有沒有倫理?數據一旦爲政權服務,如何能夠保障百姓的福祉?

今夏燒腦的「反恐神劇」《長安十二時辰》在拖沓失焦之後終於收官了,揭發了幕後操盤的大boss,顯示最有心機的其實不是西域的異族,而是對於大唐政治不滿的小小戶部八品小吏。作爲片中「大數據」的主事,這個結局是不是應了「得資訊者亂天下」?

去年夏天的爆款劇《延禧攻略》,雖出了一個非典型的女主角敢於逆襲後宮政治勢力,但是仍陷於宮鬥劇的窠臼。今年暑期迎來的《長安十二時辰》,藉着盤根錯節的劇情和人物,精緻考據、美倫美奐的場景,令人乍然受到美學和智性的衝擊,在《豆瓣》和美國亞馬遜平臺都獲得好評。但是用48集去講一個16集的故事,造成多處前後推理荒謬,暴露了編劇和製作團隊的短板。

「大數據」和老規矩

您已閱讀6%(292字),剩餘94%(42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