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債務

經合組織:債務上升「挑戰」發達國家

該組織指出,相對有利的主權融資環境不會是金融市場永久特徵,利率上調對發達國家政府預算構成「重大挑戰」。

美國後院的債務危機

FT專欄作家邰蒂:作爲美國海外領地,波多黎各宣佈無法償還720億美元債務。美國官員數落歐元區領導人無力解決希臘危機時,應先看一下後院。

中國政府啓動兆地方債置換計劃

該計劃要求銀行將地方政府1兆人民幣的存量債務,置換成收益率有上限的地方政府債券,從而減輕地方政府償債成本,定向承銷的方式也能避免消耗流動性。

地方債
讓市場爲中國地方債定價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劉俏:國務院43號文明確了中國地方政府發債程式,但我認爲它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資效率。必須通過與地方風險相匹配的債務定價機制,靠市場來決定合理的地方債務水準。

信託貸款風險考驗中國政府

今年中國有4兆元人民幣信託貸款到期,中國政府一方面要解決信託貸款背後的地方債問題,向影子銀行業引入違約風險概念,一方面又要防止金融體系的劇烈震盪。

中國掉下債務懸崖?

中國東方證券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伴隨中國經濟增速下滑,政府債務危機可能性引發各方關注。應對未來幾年地方政府償債壓力,應具備相應金融條件。

中國地方債的「公共池塘」風險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張光:美債容易預見。而由於中國地方的財政支出不同程度上依靠中央轉移支付,地方債運行勢必陷入「公共池塘」風險,還可能演變爲通膨。

地方債
外匯儲備救不了中國壞賬

FT駐香港記者戴維斯:在研究了一番中國壞賬問題的嚴重性之後,許多人可能會指出,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是一條可靠的出路。但出於多種原因,中國政府現在不可能仿效過去,大規模動用外匯儲備。

中國債務的危險路口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愈發依賴銀行貸款、債券發行以及監管寬鬆的機構來維持經濟快速成長。若中國政府不果斷出手切斷對債務的依賴,發生經濟動盪的可能將會增大。

中國政府爲地方債埋單?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暫時以大量的新債稀釋舊債,中國的地方債危機恐怕十年內都不會整體崩潰。但明智的人,仍會對高漲的債務洪水憂心忡忡。

中國經濟難現「明斯基時刻」

徽商銀行金融市場部蔡浩:即便經濟增速放緩,甚至部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爆發,中國政府也有能力將風險控制在區域性,並以自身的威信用較小的代價控制局面。

解決中國地方債應先改革銀行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鄒至莊:中國地方政府積累了大量債務,所有貸款都是從銀行借出。允許銀行自由放貸是不明智的。限制銀行的貸款能力,纔是一個正常的銀行系統。

Lex
Lex專欄:中國數據疑雲

中國的數據真實性令人懷疑。2011年中資企業數據作假之後,投資者已經降低預期。至於中國政府性債務水準到底有多高,誰知道?中國政府審計官員也不掌握這個數據。

地方債
中國政府該不該刺破大泡沫?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目前,中國經濟的困局是體制頑疾積累而成的大危機,必須通過全面的體制性手段破解,技術上的小修小補無濟於事。

政府債務審計衝擊中國股市

FT中文網財富管理編輯馮濤:中國全面審計地方債務,引發投資者對實體經濟的擔憂。在「去槓桿」衝擊之後,中國股市面對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引發的第二輪衝擊。

中國分部門債務水準分析

中國光大證券資深分析師鍾正生:中國資本使用效率乏善可陳,但投資主導的成長模式卻未根本改變。中國還算不上債臺高築的國家,但也看到了不少債務警示信號。

如何改革中國政府的債務問題?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中國政府的債務問題根植於中國的權力體制,只有從根子上著手,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中國的經濟轉型,也需要突破同樣的瓶頸。

城市化
中國政府債務擴張及其風險

民生證券研究院管清友、李衡:未來十年,中國若使政府負債率維持在合理範圍,地方政府和鐵道部門的擴張速度,需由遠高於經濟增速的水準,迴歸到與經濟成長同步。

Lex專欄:中國金融體系仍暗藏風險

中國經濟似乎在新年開局良好。然而,美好的表象下隱藏著風險,影子融資的成長就頗能說明問題。

四萬億
中國經濟去槓桿化與政策思維創新

FT中文網撰稿人袁江:經濟刺激計劃爭議凸顯現有政策思維不足,未來中國經濟應擺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思維,而應從經濟去槓桿化的角度研判宏觀形勢。

分析:中國迎來下一波投資潮

每當中國領導層進行換屆,必然發生政府支出大幅攀升。有跡象表明,當下月新一屆中央和地方官員接掌權力時,這種由政治因素推動的投資狂潮將會重現。

中國銀行業暗藏危機

Lex專欄:儘管平均0.9%的不良貸款率似乎在掌控之中,但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在惡化。對地方政府債務展期,意味著它們未來的不良貸款問題將更嚴重。

地方債
中國允許四省市自行發債

中國將允許浙江、廣東、上海和深圳作爲試點,自行發行3年期和5年期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