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地方債

讓市場爲中國地方債定價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劉俏:國務院43號文明確了中國地方政府發債程式,但我認爲它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資效率。必須通過與地方風險相匹配的債務定價機制,靠市場來決定合理的地方債務水準。

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減緩和城鎮化的推進,解決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的存量問題和增量需求變得越來越急迫。中國決策者已接受以市場爲基礎來解決地方債務問題的思路,反映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檔案中關於地方債務問題的論述之中。2014年8月31號,《預演算法》四審通過,爲地方政府發行地方債掃清了法律障礙。10月2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地方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即國務院43號文),明確了地方政府債將由地方政府申請,通過省在國務院申請額度,再獲得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批准後由省來代發。「開明渠,堵暗道」,以市場化方式治理龐亂繁雜的地方政府融資體系,這是沿市場化的方向搭建中國地方政府金融體系的第一步。

因爲43號文出臺不久,實施細則尚不清晰,市場對它仍持觀望態度。但是,我認爲,即使43號文嚴格執行,也不能從根本解決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一項政策是否具有市場化的外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否從本質上解決問題。解決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關鍵在於遏制軟預算約束下的地方政府過度投資的衝動,並通過形成地方債的市場化定價機制,優化地方政府投資效率。以此觀之,43號文離真正的地方政府金融體系尚有距離。

地方債問題的最關鍵不是債務規模,而在於與風險相匹配的債務定價機制

您已閱讀13%(515字),剩餘87%(34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