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難現「明斯基時刻」

徽商銀行金融市場部蔡浩:即便經濟增速放緩,甚至部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爆發,中國政府也有能力將風險控制在區域性,並以自身的威信用較小的代價控制局面。

近一段時間,很多國內外學者認爲,繼美國次貸危機、歐債危機之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面臨「硬著陸」風險,資產價格崩潰的明斯基時刻恐將降臨。自從1998年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Pimco)的保羅•麥卡利以「明斯基時刻」來描述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已故經濟學家海曼•P•明斯基的理論已成爲解讀金融危機的聖經。然而,用明斯基的理論來分析中國經濟,我們會發現,中國出現「明斯基時刻」的可能性不大。

看空中國的專家、學者,多喜歡拿當前的中國金融市場與次貸危機前的美國市場相比較,認爲中國現在的理財產品+同業模式,就類似於當時的房產抵押證券(MBS)+擔保債務憑證(CDO)模式,理財產品是投資標的證券化+CDO的變形,而逐層傳遞的同業業務,則如同CDO、CDO平方、CDO立方……的傳導性一樣,將風險隱藏到市場的每個角落。這一點我也頗爲認可。

理財+同業的模式,簡單說,就是多家銀行的理財戶和自營戶,以同業存放或者購買對方理財產品的方式將資金層層轉包,最終由某一家銀行的理財或自營戶,去投資以信託收益權爲代表的非標產品。此外,還有更復雜點的過橋模式,如通過明保或者暗保,讓別家銀行替自己發行理財產品,然後自己再用買入返售方式買回來,作爲風險權重只有25%的同業資產持有。這種模式有三個問題,第一,非標產品的資金流向通常是發放給貸款限制性行業(如房地產)和拿不到足額貸款的風險較高的企業,有點次級貸款的味道,由於同業存款經過多層傳遞,資金成本就會變得很高,具有更高的違約風險;第二,同業資金和標的資產存在期限錯配,具有流動性風險;第三;雖然同業存放表面上有各家銀行信用作保,但這就如同CDO一樣,其實是個風險傳遞的過程,一家違約,會引發一連串的違約,存在放大效用。

您已閱讀23%(723字),剩餘77%(24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