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企業

德國工商介面臨的三大經營風險

袁傑:2023年德國經濟預計將出現零成長, 甚至萎縮。各行各業現普遍對前景感到擔憂。

德國企業界如何看待對華「去風險」?

袁傑:德國企業界所期待的多元化, 並不是去中國化, 而是「利用好中國市場的機遇」, 同時進一步拓展亞非拉市場。

德國
近五分之一德國企業4月裁員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對6500家企業的調查顯示,餐廳、酒店和招聘公司受到新冠疫情的沉重打擊,有一半以上裁員。

蘋果效應:德國擔心錯過科技熱潮

德國將承受美國和中國的擠壓——一方面錯過了美國的科技熱潮,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向製造業價值鏈上游移動,德國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

德國新創企業呼喚股票期權

對於新創企業,股票期權遠非一種可有可無的福利,而是主要貨幣。然而在德國,通過股票期權方式讓員工參股企業幾乎是不可能的。

德國出口業準備迎接全球衝擊

出口相當於德國GDP的50%,因此美中貿易戰、美國優先保護主義以及中國等大型市場的成長疲軟對德國的衝擊尤其嚴重。

中資收購在德國引發擔憂

吉利買下戴姆勒股份助燃德國人的擔憂:中國有意拿走德國的技術專長,然後取代德國成爲世界領先工業強國。

大眾醜聞與德國企業文化

商業記者魏登費爾德:德國企業之所以強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家族式地方性企業文化。而福斯汽車的成功和麻煩,都與德國的這種企業文化有著密切聯繫。

在華德企擔憂智慧財產被竊

美國起訴中國軍方網路間諜的做法在德國工業界引起共鳴。中國的德國企業紛紛採取安全防範措施,包括避免在簽證表格上提供個人電子郵箱。

分析:德國企業如何應對市場動盪?

德國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因此該國企業尤其容易受到全球需求波動影響。當應對動盪已成爲全球企業的「新常態」,德國公司的經驗就愈發值得借鑑。

中德
中德企業「短兵相接」

中國2009年超越德國,成爲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如今,中國即將在這個歐洲經濟火車頭的核心工業領域,對其發起直接攻擊。德國工業界應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