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普勒斯

塞普勒斯的教訓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徐奇淵:塞普勒斯引發了新一輪歐債問題,塞普勒斯的銀行業危機和政策應對成爲全球焦點。塞普勒斯的教訓或在於只有金融開放,沒有金融發展。

對「大到不能倒」說不

FT專欄作家凱:荷蘭財長杰倫•迪塞爾布洛姆暗示,公衆與政界對銀行業紓困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這一觀點有沒有可能是正確的呢?

歐元區難以穩固的邏輯

FT專欄作家明肖:在債權國拒絕真正銀行業聯盟的大環境下,支持離開歐元區的經濟門檻低得驚人。短期來看,國家決策中政治可能壓倒經濟。但長期而言,誰也無法在違背經濟邏輯的情況下運行貨幣聯盟。

塞普勒斯敲響歐元警鐘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錢斯:歐元區對塞普勒斯危機採取了非同尋常的救援方式,這既是一種很不公正的安排,也使退出歐元區對南歐國家變得有吸引力。

塞普勒斯以扭曲市場換穩定

FT專欄作家普倫德:資本管制實行的時間往往會越拖越久,而長期資本管制會導致市場扭曲。但在當今世界,市場扭曲的危害或許會輕於極端的金融動盪。

塞普勒斯將成歐盟首個資本管制國

爲防銀行擠兌,該國將對信用卡交易、提款額度、海外匯款等出臺限制措施,且管制期限可能會被無限延長。分析人士批評這些嚴厲規定與歐洲貨幣聯盟不相稱

歐元區未來更難測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塞普勒斯亂局證明,競爭性緊縮無法恢復歐元區的經濟健康,還會有更弱的經濟體接二連三地爆發新危機,但同時歐元區內維持現狀的意志又極爲強大,因此這對矛盾將長期不斷碰撞。

FT社評:塞普勒斯方案可作先例

歐元集團主席關於塞普勒斯的言論飽遭批評,但如果他說到做到,未來銀行破產時,將由銀行投資者、而非納稅人承擔損失,那麼我們該對他報以掌聲,而不是嘲諷。

「德國主導歐洲」的危險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德國影響力不斷成長,由此引發的怨恨不斷加深。在塞普勒斯危機之後,歐洲看起來越來越像德國人的歐洲。對歐洲、對德國來說,這種局面十分危險。

歐元區改口:塞普勒斯只是「特例」

歐洲政策制定者紛紛表示,本次塞普勒斯的救援方案不會爲以後的紓困提供「樣板」。先前,歐元區各國儲戶擔心自己未來也將被迫爲銀行紓困買單。

歐元區進一步趨向解體

FT專欄作家明肖:一個包括監督、清盤機制和存款保險的銀行業聯盟,是確保存在分歧的貨幣體系克服各種艱難險阻的最低條件。但歐元區卻沒有這樣的銀行業聯盟,未來五年內也不會有。

「塞普勒斯模式」論引發市場動盪

歐元區財長集團主席迪塞布洛姆稱,將致力於讓私人投資者爲銀行紓困買單。這一言論立時引發歐洲銀行股票和歐元匯率大幅下挫。

歐元區領導人應更專業

FT社評:塞普勒斯紓困方案的難產,幾乎讓一個小小的歐元區外圍經濟體毀掉整個貨幣聯盟。但最令人擔心的,是歐元區領導人在整個處理過程中表現出驚人的「業餘」,這沉重打擊了有關歐元將成功走出債務危機的希望。

塞普勒斯背後的大麻煩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小小的塞普勒斯陷入困境,算不了什麼大事。真正令人擔憂的,是塞普勒斯成爲更大危險的源頭。銀行業危機正威脅著歐元區的存亡,這種局面必須改變,已刻不容緩。

塞普勒斯風波的啓示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在艱難平復了歐元危機後,歐洲領導人爲何又在塞普勒斯進行同樣的賭博?答案是,他們自己的信用——政治信用——也所剩無幾了。

分析:塞普勒斯紓困將引發銀行擠兌

FT專欄作家明肖:隨著各方達成「打劫」塞普勒斯儲戶的協議,歐元區已構成對銀行存款保險擔保的違約。一旦恐慌達到臨界點,擠兌將變成一個自我延續的過程。

Lex專欄:塞普勒斯——下一個希臘?

赫里斯託菲亞斯總統顯然無力解決塞普勒斯的諸多問題。在7月11日的爆炸破壞其主要發電廠以前,該國就已經在向懸崖逼近。歐元區又該爲另一個外圍成員國發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