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塞普勒斯

對「大到不能倒」說不

FT專欄作家凱:荷蘭財長杰倫•迪塞爾布洛姆暗示,公衆與政界對銀行業紓困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這一觀點有沒有可能是正確的呢?

荷蘭財長杰倫•迪塞爾布洛姆(Jeroen Dijsselbloem)暗示,有關方面對塞普勒斯銀行展開的拙劣紓困屬於一種仍在發展中的、應對金融危機的新方式。這番言論令市場驚愕不已。不過,迪塞爾布洛姆還暗示公衆與政界對銀行業紓困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這一觀點有沒有可能是正確的呢?

過去的一年裏,銀行業的聲譽創下新低。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操縱案以及「倫敦鯨」(London Whale)交易致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虧損60億美元事件曝光後,東地中海銀行業又爆發了危機;在這裏,每個事件的直接起因都不盡相同,每個事件都代表著金融體系某些領域的腐朽文化。

巴克萊(Barclays)之所以受到外界的抨擊,是因爲其不僅在批發市場中操縱Libor,其零售部門還違規銷售支付保護險(payment protection insurance),這突顯出一種交易文化是如何在一家較大的機構中把毒害傳播到各個角落的。摩根大通在風險管理上的失敗表明,即使是那些經營狀況最好的金融企業集團,其高階主管也(可能)對本集團的真正情況一無所知。塞普勒斯發生的事,則讓人們再也不幻想國際機構有權力或能力在協調一致的基礎上有效應對哪怕是不那麼重要的問題。

您已閱讀31%(525字),剩餘69%(11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凱

約翰•凱(John Kay)從1995年開始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經濟和商業的專欄。他曾經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和牛津大學。目前他在倫敦經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有著非常輝煌的從商經歷,曾經創辦和壯大了一家諮詢公司,然後將其轉售。約翰•凱著述甚豐,其中包括《企業成功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1993)、《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2003)和近期的《金融投資指南》(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or norm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industry)。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