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管理

疫情加速MBA市場轉變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不僅迫使商學院在網路教學系統上投入巨資,而且還使得商校在學費和課程方面做出更多改變。

破除EMBA的「離婚課程」魔咒

EMBA之所以被戲稱爲「離婚課程」不無原因:準備攻讀EMBA的人往往已30多歲,在生活中面臨各種壓力。

人生大跨度——從警察廳到牛津大學

倫敦警察廳前助理廳長海倫•金今年4月回到母校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擔任院長。她認爲,獲得什麼科的學位沒那麼重要。

職場
揭前東家的短是否地道?

凱拉韋:英國版《Vogue》前時裝總監不僅坦言自己是被解僱的,還抨擊前東家和時尚業,完全不給自己留後路。

應對駭客攻擊從MBA抓起

企業界缺乏網路安全專家並非新聞。不那麼爲人所知的是,企業還缺乏擁有技術知識、能夠對付駭客攻擊的高階主管。

職場
如何拆穿企業中的胡扯?

凱拉韋:首先,不要太認真,否則你會瘋掉。95%的胡扯可以忽略不計,只有滿足兩個條件的胡扯才值得拆穿。

企業高階主管如何變身爲商學院教師?

雖然商學院裏盡是畢生在學術圈打轉的教師,但許多學校仍希望聘請企業高階主管來授課,後者爲MBA課程帶來了實踐經驗。

職場
性感而又平淡的職場「制服」

凱拉韋:在投行、管理諮詢公司以及律師事務所工作的那些人上班時穿著很荒唐。當然,他們說起話來也是一樣。

職場
求人辦事怎麼說話?

凱拉韋:一位善於說服人的女士告訴我說「請」和「謝謝」就行,但是很多人都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說請和謝謝。

Yahoo更名「Altaba」有感

希爾:歷史經驗表明,只要企業取得成功,人們就會習慣於它的新名稱,無論這個名字起初聽起來多麼古怪。

職場
科技公司如何將大齡員工擋在門外?

凱拉韋:許多悲催的大齡求職者在應聘前跑去買帽衫和惡補超級英雄,而比年齡歧視更大的障礙是新的組織架構。

職場
「五步法」戰勝公開發言恐慌症

凱拉韋:除儘可能提前到場、找挑剔的聽衆提前練習等方法之外,經驗和年齡的成長也會自然而然地消滅恐懼。

企業
「全能」高階主管逐漸消亡

CEO和董事長分別任命、而非合二爲一,已經成爲全球範圍內企業治理的趨勢。但哪種安排更有利於業績尚無定論。

牢騷滿腹的千禧一代令人失望

希爾:「慣壞的千禧一代」沒有能力也不願意踏踏實實去做前輩們做過的基礎工作,還愛在離職時發諷刺告別信。

領導力
如何應對決策壓力?

面臨重大決策時接受一定程度的恐懼可能是必要的。專家建議,試著享受緊張情緒,「告訴你自己這不是焦慮」。

最高層爲何鮮有女性?

斯托金:爲何女性沒法晉升到組織和專業的最高層?在被問及爲何會這樣時,我可以有信心地說,是因爲職場文化。

比特幣交易所被黑後的危機管理

希爾:Bitfinex社區總監在危機發生後一直守在社交新聞平臺Reddit回答用戶問題,這是比特幣尚不成熟的跡象。

非執行董事真的有用嗎?

希爾:非執行董事制度在理論上有用,但在實踐中差強人意,不如迫使高階主管、監管者和投資者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職業社交網路難以取代名片

加普:微軟收購LinkedIn,提出一個關於網路的根本問題:我們如何從私隱有保障、個人自主的名片跨越到社交網路?

企業如何激勵員工最有效?

哈福德:要促使員工做好自己的工作,有時未必需要提供金錢激勵,告訴他們做得好的標準是什麼就能收到奇效。

職場
基於科學的「微調」

英國卡斯商學院客座教授斯特恩:在行爲和態度方面作一些微調,可助你在工作中取得更好表現。麥肯錫前合夥人韋布結合實例,講述她的新發現。

壓力
壓力不一定成爲正能量

卡斯商學院訪問教授斯特恩:《壓力的好處》一書認爲,我們應該利用壓力給我們帶來的能量。可惜作者忽略了馬莫爵士的研究結果:壓力很難避免或應對。

說出難以啓齒的真話

FT專欄作家斯特恩:英國零售商John Lewis向來把員工當成合夥人。但在金融危機面前,該公司意識到,無論其目標有多麼高尚,它都不得不正視嚴酷的商業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