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職場

如何拆穿企業中的胡扯?

凱拉韋:首先,不要太認真,否則你會瘋掉。95%的胡扯可以忽略不計,只有滿足兩個條件的胡扯才值得拆穿。

上個月,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開了一門新課,名爲《在大數據時代拆穿胡扯》(Calling Bullshit In the Age of Big Data)。過去三十多年,我每週都在這個專欄裏拆穿胡扯,因此聽說這種我最喜歡的消遣打入了學術界,我很高興。

儘管這門課程僅限於發現數字上的胡扯,但發現用詞(特別是商界的用詞)上的胡扯也同樣必要。以下是我爲一門旨在填補這一空白的與之競爭的課程擬出的概要。

先從定義開始:胡扯意味著廢話,通常誇大其詞、裝模作樣。目光敏銳者會立刻發現,這一定義很難應用於企業生活——幾乎所有事都符合這一描述。還沒走進辦公室,我就發現了一塊黃色的塑膠牌,上面寫著「小心地面溼滑」(Caution Wet Floor)——這是胡扯,因爲地面通常並不溼滑,即使地面確實溼滑,但牌子上畫的一個人四仰八叉地摔倒在地的樣子也太誇張了。

您已閱讀24%(390字),剩餘76%(123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露西•凱拉韋

露西•凱拉韋(Lucy Kellaway)是英國《金融時報》的管理專欄作家。在過去十年的時間裏,她用幽默的語言調侃各種職場現象,併爲讀者出謀劃策。她的專欄每週一出版在英國《金融時報》。露西在2006年獲得英國出版業獎的「年度專欄作家」獎項。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