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計劃

中國本輪刺激無需懼怕後遺症

沈建光:雖然單純的經濟刺激計劃並非萬靈藥,但力度適宜的財政舉措既有利於短期的穩定,也有利於長期的繁榮。

救助疫情引發「準經濟危機」的策略選擇

鄭志剛:這次由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準經濟危機」的根源是「經濟系統之外的衝擊」和「金融市場之外的恐慌」。

美聯準
美聯準準備以可預測方式逐步撤回刺激計劃

美國央行維持利率不變,但表示只要經濟成長保持在正軌上,它就準備「相對較快地」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

世界應該「戒掉」貨幣刺激之癮

前世行行長佐利克:世界需要擺脫對非常規貨幣政策的依賴,實現民營部門主導的成長。美聯準加息猶如吹響了號角,中國市場遭受重創則是一記警鐘。

四萬億
中國經濟去槓桿化與政策思維創新

FT中文網撰稿人袁江:經濟刺激計劃爭議凸顯現有政策思維不足,未來中國經濟應擺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思維,而應從經濟去槓桿化的角度研判宏觀形勢。

中國無力救歐洲

FT投資編輯奧瑟茲:2008年,中國的4兆元刺激計劃拯救了世界。如今,世界(至少是歐洲)再一次需要拯救,但中國似乎無法再當救世主了。

英國經濟需要更多刺激

FT專欄作家布里坦:眼下英國的通膨率已達4%到5%,但短期數據顯示經濟成長仍舊糟糕。我們不得不得出結論:英國需要新一輪甚至更多輪的定量寬鬆計劃。

我們要再談「經濟刺激」

FT美國經濟編輯哈丁:抗擊金融危機的各項紓困和刺激措施,留下了鉅額預算赤字。然而,如果排除進一步刺激的任何可能性,將是極其危險的。

再多刺激 難阻西方頹勢

經濟學家謝國忠:由於新興經濟體未能更有組織地參與競爭,西方國家享受了數十年高水準的生活。如今,好運已經結束。再多刺激措施也難逆西方成長放緩的趨勢。

FT社評:中國式道德危機

中國的銀行業有充分的動機儘可能多地放貸——它們心裏清楚,政府隨時會向自己伸出援手。這並不意味著中國銀行體系即將崩盤,但代價在所難免。

美聯準
美聯準的退出時機——以史爲鑑

羅格斯大學學者博爾多和萊恩:根據歷史經驗,假如目前失業率見頂,美聯準可能在今年首季或次季採取行動,著手退出異常寬鬆的貨幣政策。

美聯準
FT社評:美聯準「受阻的退出方案」

如果美國政府要求銀行坦白自身的虧損並募集新資金,可持續繁榮將會更早到來——伯南克也能更早實施退出方案。

歐巴馬第二套刺激計劃何去何從?

Evercore Partners董事長阿爾特曼:歐巴馬第一套刺激計劃出臺一年後已成衆矢之的。偏重基建、支出速度過慢是該計劃的敗筆所在。

Lex專欄:日本經濟進入「戰備」狀態

日本最新出臺了7.2兆日元刺激計劃,使得自二戰以來,日本政府發行的新債首次超過稅收收入。但就連日本政府好像也不清楚,這筆資金將從何而來。

斯賓塞
專訪: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斯賓塞

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成長與發展委員會主席邁克爾•斯賓塞教授在參加FT中文網年度高峯論壇之際,接受了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的專訪。

Lex專欄:麻生的「撒錢」計劃

在距日本大選最多還有五個月之時,支持率極低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又開出了一張鉅額支票,準備向消費提供補貼,並向公司貸款提供擔保。這項新刺激計劃能讓麻生太郎如願以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