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

嘉蘭惠:從陳納德將軍身上汲取中美前進新動力

「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館長嘉蘭惠(Nell Calloway)表示,中美應強調過去聯盟的合作精神,不讓對抗敘事成爲民族主義或競爭的工具。

戰後世界的崩塌

周子衡:歷史從未終結,自由主義的封印標籤或遭蔑視,或正被撕下丟棄。戰後全球秩序正被重新定義,而舊有的戰後世界已然崩塌。

波蘭
波蘭希望烏克蘭在戰時繼續二戰死難者挖掘工作

波蘭外交部長表示,基輔和柏林應該對華沙的歷史不滿採取行動。

茨威格
茨威格爲什麼自殺?

魏城:茨威格主要是因爲失去了歐洲這個「精神故鄉」而絕望自殺的。還有一種解釋,稱茨威格死於對人性的幻滅。

書評
回望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黑暗年代

巴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那段時期與當今是否相像?威瑪共和國是否註定滅亡?兩部關於那段時期的引人入勝的著作加深了我們的理解。

德國
不要忘記另一半德國歷史

巴伯:巴伐利亞森林的老人烏爾蘇拉一生中見證過三波難民潮,這些難民潮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現代德國150年曆史的後半段故事。

蒙哥馬利將軍戰時經驗的現代管理啓示

惠勒:如今的高階主管面臨和蒙哥馬利一樣的挑戰:如何收集所需一線管理資訊,爲戰略決策提供依據。蒙哥馬利想出了一個奇招。

和解塑造了今日的歐洲

德、法駐華大使聯合撰稿:歐洲戰後和解的經驗能否應用於亞洲?我們無法回答。但我們願意在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分享我們的經驗。

歐巴馬
歐巴馬訪問廣島意在夯實美日同盟

美國總統將利用本月拜訪廣島和平紀念碑的機會,論述自己的無核世界願景。他還將把此行當作鞏固美日同盟的重要一步,以遏制中國的影響力。

FT社評:亞洲應該向前看

在歐洲,二戰的恐怖歷史過去得越久,交戰國之間的仇恨越少。令人遺憾的是,在東北亞,情形看起來正好相反。70年前的歷史越離人們遠去,仇恨就越是加深。

二戰
分析:明仁天皇對日本戰爭行爲「深刻反省」

據信這是日本天皇首次在每年8月15日紀念二戰結束的演講中使用「反省」一詞。皇室專家稱,戰爭結束70週年標誌着一個轉折點,天皇覺得不得不使用更清晰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那場戰爭的感想。

中日韓教科書中的歷史

對於同一段歷史,中日韓三國有各自的版本。這三個國家的民族主義在危險地相互助推。中日這兩個亞洲最強大的國家正被牢牢地卡在一條可能會導致衝突的軌道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紀念日本二戰投降70週年發表演講時將如何反省,正引起中韓兩國密切關注。

日本
中日韓教科書中的歷史:南京大屠殺

儘管日本教科書在敘述南京大屠殺時欲言又止,閃爍其詞,但多個教科書版本都承認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數千名中國人死亡,也承認日軍從事了掠奪、縱火和攻擊活動。

普丁呼籲建立全球非集團安全體系

莫斯科紅場週六舉行了大規模的閱兵活動,俄羅斯總統在閱兵前致辭中發出的上述呼籲,是迄今爲止他關於國際安全問題講話中最具實質性的提議。

俄羅斯
西方缺席的俄羅斯二戰結束紀念日

《全球事務中的俄羅斯》主編盧基揚諾夫:如今每個二戰重要紀念日,都充滿西方和俄羅斯對戰後秩序分歧爭議,美國霸權日漸衰微,跳入亂局的中國能否提供世界秩序的新基礎?

俄羅斯
戰爭記憶不應成爲當代政治的工具

FT中文網俄羅斯撰稿人蘇夢夏:二戰帶給俄羅斯人巨大的集體心理傷痛。戰爭記憶往往在於維護和平,而利用戰爭回憶來擴大歷史分歧、滲透現代政治則是危險的。

俄羅斯
二戰歐洲勝利日的不安

FT社評:在歐洲即將迎來二戰勝利70週年紀念慶典之際,俄羅斯與西方的外交僵局卻日益令人不安。蘇聯對二戰勝利所發揮的作用大於任何國家,但普丁對烏克蘭的入侵,卻是自冷戰後首次用武力改寫歐洲版圖的行爲,這讓西方難以展現任何與之團結的姿態。

分析:安倍演講暴露日美同盟瓶頸

日本首相在訪美演講中力挺重返亞洲戰略,但對歷史問題卻未作更誠懇表態。這暴露了美日同盟的侷限:在日本真正被鄰國接受之前,很可能也是美國重返亞洲的潛在阻礙。

安倍美國演講未就日本二戰歷史道歉

作爲史上首位在美國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中發表演講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沒有就日本二戰歷史做出直接道歉。他在演講中,幾乎沒有流露出對日本戰時歷史有任何地方需要懺悔的意思。

村山敦促安倍70週年談話繼承「反省」

日本二戰遺留問題在日本依然存在激烈爭論。針對安倍將在二戰70週年發表的講話,前首相村山富市表示,安倍應堅持使用村山談話中「殖民統治」和「侵略」的說法。

日本需正視歷史

FT亞洲版主編皮林:安倍執意從二戰歷史中挽回日本人的名譽,這種執意是錯位的。日本不應該在學校中美化這段歷史,日本兒童可以從學習這段歷史中得到極大的收穫。

地緣政治受歧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慢變數、長記憶、歷史的偶然性,纔是地緣政治的內核。在全球化時代探討地理的影響,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但要更好地理解現在,最佳辦法仍是腳踏大地慢行走。

閱兵式
中國抗戰閱兵式令西方陷入兩難

中國將邀請各國領導人參加其紀念二戰勝利閱兵式,但西方外交官們對用自己的國際公信力爲這場活動背書十分小心,他們不願幫助中國炫耀武力,也不願在中日間選邊站。

歷史的曖昧角落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重估歷史潮流已經開始。在中國國內,民族主義傾向將強化1945年代表的意義,而伴隨中國愈加成爲新世紀的主要角色,其被忽略的歷史作用將再被挖掘。

間諜
被職場埋沒的天才間諜

FT專欄作家希爾:二戰時期,銀行職員羅伯茲在隱蔽戰線擔任特工,成功化解英國境內納粹支持者的威脅。可是他在銀行的上司卻始終沒有發覺這位天才間諜的才能。

二戰
「唯快不破」怎麼破?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市場亦如戰場,回顧戰爭時期蘇聯反敗爲勝力挫德國「閃電戰」的經驗與教訓,也許能對今天的商業競爭有所啓發。

二戰
義大利「辛德勒」緣何低調?

FT專欄作家邰蒂:二戰期間義大利的大部分猶太人都倖存下來。但耐人尋味的是,幫助猶太人躲過浩劫的義大利「辛德勒」們卻不願談論自己的英雄事蹟。

在凱恩斯的左邊、馬克思的右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全球經濟又陷入持久低迷,貧富不均越發嚴重,民衆不滿積聚。如果拉斯基生在這個時代,一定還會非常激憤,但回顧20世紀,知識分子該如何選擇?

日本企業或面臨更多索賠訴訟

中國一法院在一樁與「二戰」相關的賠償訴訟中,判處一家日企鉅額賠償責任。在東亞關係日漸緊張之際,中韓兩國重新審理被擄勞工訴訟,對日本企業而言意味著嚴峻的威脅。

猶太人
猶太人的上海方舟

中國發現,「在上海的猶太人」,以及挽救了許多猶太人的中國人,是個不錯的噱頭,能夠讓遊客大掏腰包,看來這兩個民族將繼續相互欣賞。

凱恩斯
股神凱恩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創辦人,他的《通論》等影響世界的著作讓他享有「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等美稱。那麼,經濟學大師凱恩斯是否也是一位「股神級」的投資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