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新解

葉勝舟:「中華民國臺灣」實質上比「兩個中國」走得更遠,目標是「一中一臺」。兩岸邦聯難度極大,大陸讓步太大。

香港
每週時事分析:改革香港選舉制度後的後續問題

曹辛:實現解決香港居民住房問題等目標,不單純是一個經濟問題,必然還涉及社會和政治方面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香港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中國落實鄧小平的香港遺訓及後續問題

曹辛:中國全國人大修改關於香港選舉制度的法律,本身就是在落實當年鄧小平關於香港迴歸後管制方式的遺訓。

香港
英國就香港英籍法官的未來發出警告

英國外交大臣、司法大臣致信英國最高法院院長,稱港版國安法引發了關於香港法治和英籍法官是否該繼續留在該地的重要問題。

深圳
香港繼續領先,還是深圳後來居上?

香港騷亂未止,北京方面又有意提升深圳的地位,一些人問:深圳會取代香港嗎?記者對兩個城市做了多方位的對比。

香港
選票是化解一切危機的法器

張千帆:中央和港府都沒有因爲最近事態而拖延或干預區議會選舉,體現了政府的誠信和善意。選舉結果不僅昭示了香港民意所向,也指明瞭它未來的發展方向。

香港
香港特首宣佈撤回《逃犯條例》

撤回這項有爭議的法案是抗議者主要訴求之一。林鄭月娥還宣佈邀請香港和海外專家組建一個專家小組,調查近期抗議活動的根本原因。

香港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香港風波與「一國兩制」的歷史思考(二)

曹辛:「一國兩制」仍有強大生命力,仍可以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絕不可以因當前一時的風波而動搖。

香港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香港風波與「一國兩制」的歷史思考(一)

曹辛:目睹一段時期以來香港發生的這一切,我不由得把這同「一國兩制」的歷史實踐聯繫在一起,並思考其歷史命運。

FT社評:香港亂局何解?

恢復法律和秩序的任務應該由香港當局來完成,此外應該調查民衆不滿情緒的根源,而北京方面應該嘗試調整一些做法。

香港
港澳辦召開新聞發佈會表態支持林鄭月娥

週一中國國務院港澳辦舉行新聞發佈會,就香港示威活動表態,稱中國「堅決支持」林鄭月娥,並讚揚了香港警方。

香港
重啓政改才能讓香港迴歸穩定

張千帆:與其一再激化矛盾和對立情緒,不如在符合「一國」底線的前提下把屬於港人的政治權利還給他們,通過真正意義的政改把他們從街頭政治吸引到投票箱前。

香港終審法院推翻黃之鋒三人入獄判決

香港終審法院週二裁定,黃之鋒、羅冠聰和周永康因2016年試圖衝擊政府辦公室被判非法集會,原審判決三人不用入獄,該判決並無明顯不恰。

香港律政司司長違建風波揭示港府困境

圍繞新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宅邸違建的爭論,突顯了政治不和的嚴重程度。林鄭月娥哀嘆有才華的人士很少願意獻身公職。

香港
新生代正在書寫新的香港故事

白傑明:香港新生代並不仰慕老一代企業大亨,他們覺得正是這些大亨導致了香港的高房價,出賣了年輕人的未來。

香港
坐牢考驗香港年輕民主人士的勇氣

黃之鋒和羅冠聰可能發現坐牢提升了他們作爲反對威權體制的自由鬥士的資歷,但其他被捕社運人士的家人也感到擔心。

香港
FT社評:香港是考驗北京誠意的試金石

北京方面如果認爲侵蝕香港的自治不會付出任何代價,那將大錯特錯。讓香港享有更多自治權其實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香港迴歸20年,什麼都沒有發生?

張鐵志:剛剛過去的七月一日,香港似乎相當平靜。CY走了,CY2.0 來了,彷彿一切都沒發生過。

香港迴歸20週年的反思

香港正面臨一連串棘手問題:房價高企、不公平加劇和身份困惑等。香港政府卻因爲激烈的政治分歧而無力解決種種複雜的挑戰。

落入「高收入陷阱」的香港

林夏如:當存在不同價值觀的社會發生碰撞,經濟問題會突顯認同感的分歧。當前香港政府亟需應對的挑戰,正是來自經濟領域。

香港
習近平抵達香港:「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習近平週四首次以國家主席身份訪港,參加香港迴歸20週年紀念儀式,並在機場發表講話,承諾要「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香港
政改是「一國兩制」的一個坎

田飛龍:當新的制度共識與國家觀逐步在香港人心中紮根成長,發展的前景依然寬闊,一國兩制的生命力依然鮮活。

香港
林鄭月娥當選香港首任女特首

林鄭月娥被選爲香港特區第一位女性行政長官,她誓言將修補香港的深刻分裂,但表示不會推動新的政改討論。

香港經濟陰雲籠罩

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旅遊、零售等香港傳統支柱行業均受影響,而港人與北京間的緊張使特區經濟更難擺脫困境。

張德江
張德江到香港「看,聽,講」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表示,將聽取香港各界有關一國兩制的意見

內地盜賊入港偷砍沉香樹

香港因沉香樹而得名。但如今,這種價值高昂的珍貴樹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內地盜樹賊。有些來自中國內地的盜樹團伙甚至闖入香港私人花園盜砍。

香港
騷亂後,香港民主何去何從

香港民主黨深水埗區議員袁海文:傷口未曾痊癒,不滿情緒卻不斷升溫。這次無論示威者的暴力如何被譴責,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度並沒有因而增加。若兩極化越來越嚴重,可能出現更激烈的衝突,輸的將是香港市民和社會。

臺灣
「習馬會」恐難以制約蔡英文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笑蜀:臺灣既有「太陽花世代」支撐的民意後盾,國際上更有美日默契,未來的蔡英文政府不缺好牌。指望「習馬會」制約它,可能太樂觀。

香港
北京對港政策應進入「新常態」

《亞洲財經》總編輯紀碩鳴:香港迴歸18年,北京在一國兩制承諾下對香港經濟上有求必應,政治上堅持頂層設計。但隨著兩地融合成爲新常態,簡單遷就港府做出一週一行的調整隻會雙輸。

澳門
澳門,「一國兩制」的典範?

澳門大學社會學教授郝志東:在臺灣和香港問題頻頻時,澳門似乎讓北京有所安慰。但澳門經濟早與大陸一體,政治上難說「兩制」,社會民主更在退化,這是一國兩制的成功還是相反?

香港
不再「大陸化」纔有中國化

臺灣政治大學訪問學者笑蜀:隨著中國經濟崛起,港臺「大陸化」加深,港臺核心價值受到威脅。「大陸化」本意是儘可能控制和同化港臺,卻最終爲分離主義火上澆油。

社會

速讀
觀察香港問題的兩種視角

在是否已經享有「高度自治」這一問題上,中國政府和香港民主派人士似乎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黃之鋒
黃之鋒:與北京抗爭的少年

這個年僅18歲的香港少年並不起眼,不像是一個站在風口浪尖的運動領袖,他胸口的標誌只是一把雨傘。黃之鋒自稱不是英雄,只是想要對自己未來的發言權。

香港
中國政治的「一國兩制」纔剛開始

香港資深媒體人紀碩鳴:經濟成功無法掩蓋香港政治矛盾的攤牌,但這不是「一國兩制」的破產。民主是個過程,政治上更需磨合,香港的希望在於中國也要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