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4日,是一個要載入香港史冊的日子,因爲它爲相持了五個多月的香港街頭運動帶來了轉機。雖然香港社會一度火光四起、劍拔駑張,理工大學仍有幾十名「勇武派」學生被困,區議會選舉還是在當日如期順利舉行。高達七成香港登記選民參與了這場以往最不起眼的選舉,選舉結果發生了迴歸之後前所未有的大逆轉,在452個區議會席位中,泛民派獲得385席,建制派僅獲得59席,獨立人士獲得其餘8席。
這場選舉的結果不僅昭示了香港民意所向,而且也指明瞭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選舉之後,圍繞「勇武派」與「和理非」之爭應該結束了。我之所以堅持自己在香港問題上是「自由保守主義」,是因爲我相信香港並非瀕臨「末日」;香港仍有許多值得「保守」的好東西,尤其是它的自由和法治。有人說,香港的法治已遭破壞,自由也失去堅固保障。這話固然不錯,但也不能絕對化——看看百萬人上街的場面,看看高等法院的表現,不能不承認香港仍然是一個自由和法治的社會。港人仍然可以利用現有的空間做很多事,來繼續保持自己享有的自由和法治。暴力與破壞行爲固然加大了政府壓力,但同時也爲政府剝奪自由、濫用警權、損害法治提供了口實,最後可能造成香港不僅不能持守、而且可能失去現有的自由和法治。
自2014年「佔中」運動以來,香港民主一直受到詬病。毋庸置疑,香港特首和立法會選舉不符合「一人一票」原則。然而,過去的這個週末充分顯示出,香港仍然是有選舉的,哪怕不那麼重要的選舉也是有意義的。民間抗爭固然是爲了讓香港的選舉制度變得更好,讓香港選舉變得更有意義,但是即便改變不了目前的選舉制度,也不等於香港只有死路一條;只要有選舉,即便選舉制度不夠好,負責任的選民仍然可以把好人選上去。事在人爲,制度和人是缺一不可的兩個因素。許多國家的選舉制度倒是不錯,但是如果選民不關心政治、不積極投票,阿貓阿狗當選的也多了去了。這一次,香港人民用自己的選票表達了自己的選擇,說明香港的民主縱然有再多缺陷,也是值得保守的「好東西」。偶而上街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在平時,人民還得主要靠自己選出來的代表來保護自己;即便要改良制度,也要在現有制度框架下以民主方式和平改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