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之不去的「大陸化」夢魘
2008年之後,「中國崛起」、「中國模式」越來越成爲中國官方話語的熱詞。到習近平時代,更發展爲所謂「三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而無論所謂「中國」還是所謂「自信」,都有一個參照系,即參照所謂「西方」國家而言。世界金融危機以來,所謂「西方」國家一直沒能走出衰退陰影,並由經濟衰退引爆政治社會危機,始有「佔領華爾街」等抗議運動之風起雲湧。中國經濟則持續成長,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砝碼越來越重。用毛澤東的一句詩來概括,似乎「風景一片獨好」。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本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蘇東劇變以來,中國官方意識型態越來越趨於破產,以致官方自己都對其「弱者」心態不加掩飾,公開承認國際輿論「西強東弱」的格局,不得不在話語體系上「內外有別」:對內儘可能固守其傳統意識型態的統治地位,對外則儘可能柔性,迎合國際社會的主流話語,避免對抗。這也是貫穿整個鄧小平時代、江澤民時代「韜光養晦」戰略的一部分。但2008年之後,可能中國官方自己都未曾料到,國際經濟格局幾乎一夜逆轉。本來忍辱負重的中國官方,突然發現天窗大開,心態隨之逆轉。
您已閱讀10%(480字),剩餘90%(41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